一败涂地

更新时间:2024-09-02 20:17

一败涂地(拼音:yī bài tú d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败涂地”。

成语故事

秦末,由于秦朝暴政,各地诸侯起义不断,农民领袖陈胜在大泽乡也发动了起义。这时,沛县县令见局势不稳,看到很多官吏被起义的人民杀死,心里恐慌,担心自己的安全。当时萧何曹参在县衙当官,他们建议把逃亡在外的刘邦召回来。县令同意了,并派人去召请刘邦,可是当刘邦的人马来到城下时,县令又怕刘邦回来罢自己的官。因此,县令变了卦,他不但下令关闭城门,不准刘邦进城,还打算杀掉出主意的萧何、曹参等人。萧何、曹参听到消息后,就偷偷逃出城外,投奔刘邦,得到了刘邦的保护。

刘邦打算攻下这座城,就叫人用白布写了一封信裹在箭上射进城里,信上说各路抗秦的力量已经势不可挡,号召百姓响应起义。城里百姓果然齐心响应,杀死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城,并请他做县令。

大家都推举刘邦为县令,刘邦却推辞说:“如今天下大乱,各路纷纷起义,英雄豪杰一起举事,如果当县令的人推举不当,一旦失败,就要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希望你们另外推举更合适的人吧。”虽然刘邦多次谦让,最后还是担任了县令,被尊为“沛公”。

成语寓意

当一个人能够败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了,可以看出失败的程度,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沉重。个人能力不够等主观因素的失败,经历过时间的锻炼,个人的奋起,还是可以东山再起的。成语告诉人们,外界阻扰的客观因素,只能是天不时地不利,换个时间场合,也会雪耻。故就算“一败涂地”也是成功之母。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一败涂地”原指一旦失败就肝脑涂染遍地,形容惨败;后用于溃败的不可收拾。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运用示例

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永安王孝基传》:“夏城坚,攻之引日,宋金刚在近,内拒外强,一败涂地。”

明·陶宗仪《辍耕录越民考》:“郡民老幼皆号泣曰:‘杀我总督官,我尚何生为。’壮者助中军殊死战,台军一败涂地,屠其二营。”

清·曹雪芹红楼梦》一〇五回:“贾政听明,虽不理他,但是心里刀绞似的,便道:‘完了,完了,不断我们一败涂地如此。’”

成语辨析

一败涂地—一败如水

“一败涂地”与“一败如水”意义相近,两者都形容“败得很惨,不可收拾”,有时可换用。区别在于“一败涂地”的“涂地”是“肝脑涂地”的意思,偏重于败得“很惨”;而“一败如水”则偏重于败得“不可收拾”。“一败涂地”可以用来形容个人事业,家道的衰败没落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一败如水”却不可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