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

更新时间:2023-03-08 16:49

本基金会致力于欠发达地区教育及社区发展,以多元形式支持和帮助教师、学生及农村弱势人群自我提升,为他们提供自我改变的机会。

使命目标

主要开展西部农村教育论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综合提升、大学生志愿者假期支教、长期志愿者支教、农村幼儿教育探索、农村教师针对性培训与支持、乡土教育的开发与探索、各类图书馆建设与读书推动、贫困学生和教师资助、小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愿景:

每个孩子都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每个家庭都有改善生活的可能

每个社区都有自我发展的动力

使命:

依托专业资源,带动本地参与

通过多元志愿服务及行业支持

使西部儿童享受优质教育

目标:

改善西部农村的教育和文化现状

弘扬志愿精神,带动更多的志愿者投身公益事业

为各类NGO参与西部农村教育搭建平台

工作理念:

热情、专业、诚信、务实

财务公示:

每月财务运行报告网上公示;

年度财务报告及审计报告在上一财政年度过后两个月内在年报中公示;

年底向大宗捐款人提交指定项目的详细财务报告;

所有捐款人均可在网上或到基金会查询捐款使用信息。

评估机制:

建立了第三方评估机制,由第三方专家或有关人士组成项目评定小组,对项目进行质量评估,提出改进意见。

发展成果: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2006年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成立,致力于支持和帮助教师、学生及弱势人群自我提升,为偏远地区儿童提供自我改变的机会。在 2016年慈善法颁布后,被评为第一批慈善组织,从2010到2020年,连续获评5A级基金会(最高级);2018年中国慈善信用榜排名第16名;蝉联 3 届金桔奖得主,被百家 NGO 评为“我最喜爱的基金会”之一;基金会透明指数常年保持 100 分。

机构管理:

积极探索非盈利机构有效管理的制度与方法,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倡导公开透明、平等务实、多层次参与、廉洁自律、负责任的团队文化。

人员构成

理事会成员

理事长 曾晓东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教授

名誉理事长 王嘉毅 甘肃省省委常委 省委秘书长

名誉理事长 朱永新 民进中央副主席

名誉理事长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副理事长 郑新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多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副理事长 周小丽 新联康中国有限公司 董事长

理事 梁晓燕 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 环境研究所理事

理事 程方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理事 来超 上海语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

理事 史静寰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理事 张守礼 北京京师奕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

理事 蔡秉融 上海八融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

理事 李统钻 上海中缔投资有限公司CEO

秘书长 王丽惠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监事会

监事 郭然 中咨律师事务所律师

成长历程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简称“西部阳光基金会”)是2006年5月26日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的民间基金会。基金会有四个品牌项目:服务于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阳光童趣园项目、陪伴农村学校儿童成长的陪伴助行项目、促进乡村教师能力提升的青葵花导师计划项目和资助初创型教育类公益组织的桥畔计划项目。西部阳光基金会从乡村教育的各个环节突破,同时促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从而推动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发展。

缘起

1998年——2002年,一个年轻人以骑自行车、步行的方式,对东西部农村教育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行程9万多里,经过2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拍摄照片万余幅,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调研报告,真实地记录了西部农村教育的面貌。这位年轻人就是尚立富先生。

2003年年底,在杨东平老师的支持下,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即“西部阳光行动”)成立;2004年7月,“西部阳光行动”支教服务队正式启动,首都各大高校的135名志愿者组成了十支小分队,分赴西部的十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志愿服务。

成长

2006年5月23日,由上海新联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出资200万元成立了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西部阳光行动”由原来的草根NGO发展成为专业服务于西部农村教育的非公募基金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基金会在许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的支持下,通过扎扎实实的服务行动彰显我们的理念和价值,做出我们的品牌和特色。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西部农村教育和社区发展贡献力量。

合作领域

目标地区: 中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

项目类型:

志愿精神的培养

农村基础教育

幼儿、家庭、社区教育

基础设施建设

以扶贫为重点的综合发展项目

项目介绍

阳光童趣园

项目背景

规模效率、效能限制,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一直困扰着地方政府,西部阳光基金会阳光童趣园项目希望通过模式和结构创新,来探索可行性强的小微型幼儿园体系,甚至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儿童中心,服务于15%的乡村儿童,实现该部分儿童有园可上,能上好园的大目标。

项目目标

项目通过硬件、运营、监测评估,为3—6岁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养服务,探索一种低成本、易复制、可持续的村级小微型幼儿园运营和管理的“4+1”模式、即“培训、教材、教研、评估”+“硬件”。

- 对儿童,让儿童有园可上,享受到基本的学前教育服务;

- 对教师,为教师赋能,提供系统持续的教师能力提高支持;

- 对地方政府,提供管理分散的、小规模儿童中心的有效模式。

项目产出

秉承“环境即教育”,“游戏即学习”的建筑设计与儿童教育理念,使儿童可以在一个室内空间中尽情探索、游戏与学习。

从2015年至今,阳光童趣园通过更新迭代,从1.0到3.0版本,更适合幼儿发展以及小微型幼儿园运营模式。截止2020年10月,项目已在全国14个省份的20多个县,捐建153所阳光童趣园,直接受益儿童23342人。

——由标准化的组件构成,采用轻型预制快速建造系统。

——低碳、环保、可移动、易复制、可持续。

陪伴助行

项目背景

2011年底,西部阳光陪伴助行项目(原名称”陪伴成长·驻校社工“)带着陪伴乡村寄宿制学校孩子的初心诞生。项目通过培养青年志愿者,为其提供培训和督导,促进专业能力提升,采用社会工作价值原则和手法在乡村学校开展服务,以协调学生与父母、同辈、老师之间的关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对特殊的个体进行辅导,提升儿童综合素质、挖掘和激发儿童潜力、协助儿童心灵健康成长。

项目目标

针对学生对学习生活、社会情感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和学校在支持学生发展力量不足以及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提供可持续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项目服务围绕儿童四大基本权利(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儿童社会情感发展、人本主义的儿童游戏能力发展,关注学生的亲社会性、情绪状态、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社会支持等,创建一个链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学校成长环境。

服务宗旨:用人与人的陪伴,缩短心与心的距离。

- 了解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况与需求;

- 个别化服务促进儿童心灵健康成长;

- 提供有趣的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 挖掘学生潜能,促进社会参与。

服务愿景

- 促进乡村学校儿童的福祉提升;

- 推动乡村学校驻校社工的专业化发展;

- 协调和联动资源,提升项目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

项目产出

“陪伴助行”项目从2011年开始投入,2021年,在甘肃的实施区域主要是在陇南市成县、礼县、康县和白银市会宁县;2018年开始支持项目受益地区的本地社工机构,截止目前,已与甘肃和陕西地区共计 4家社工机构开展支持与合作;2019年开始在贵州省实施陪伴助行项目。

项目累计超过 200 名长期志愿者参加陪伴助行服务,通过线下集中培训、线上培训、督导等方式提高陪伴助行能力,保证服务质量;

- 每年直接受益乡村学校儿童8000余名;

- 弥补乡村学校学生学校教育的空白,学生的活动丰富性和多样性得到提升;

- 乡村学校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重点服务学生的社会关系支持度得到提升。

青葵花导师项目

项目背景

2013年开始,西部阳光基金会设立青葵花导师计划-乡村教师培训项目。该项目在甘肃陇南市成县、礼县开展。项目以互联网为平台,联结东部优秀教师与西部乡村教师,线上教研与线下培训游学两种方式相结合,为乡村教师提供专业、长效和公益的培训、教研指导和成长陪伴,从而推动学校、家庭和社区提升教育服务质量,让乡村儿童在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成长。

项目目标

总目标

- 优化城乡教师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乡村学校教师教育质量。

- 优化城乡教师教学与管理能力培训资源配置,提升乡村学校教师教学和管理水平。

子目标

- 从个体层面入手,提升农村地区教师个体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 从组织层面入手,培育农村地区教师教研互助组织。

项目产出

项目直接受益教师人数2,500名,间接受益儿童200,000名。

桥畔计划

项目背景

2009年末,北京市西部阳光基金会牵头发起了第一届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公益组织、基金会等相关方共同探讨未来我国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方向,同时发布了《部分教育公益组织名录》(即如今的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名录),然而经过多方调研,当年只有不到100家教育公益组织,多是支教助学为主的志愿者组织,难以专业有效的应对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且组织自身大多存在生存问题。

由此,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在第一届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后发起了“桥畔计划”,是中国内地最早面向初创期教育公益组织提供非限定性资金支持的资助型项目。截至2019年,桥畔计划共计在全国 23个省市自治区支持了105 家一线初创教育公益组织,其中 87%稳健发展至今,为教育公益领域的发展输送了坚实的力量。

项目目标

桥胖计划项目通过支持具有发展潜力却面临困境或瓶颈的初创教育公益组织,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儿童打破资源封闭的现状、建立与外部世界稳定的连结,为儿童所处的教育环境(其家庭、学校、社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带来持续的正向改变。

项目模式

桥畔计划项目是国内首个针对初创期教育公益组织进行非限定性资金资助项目。

项目每年资助10家左右初创期教育公益组织,给予每年最高10万元、持续1-3年的非限定性资金的支持。

除了资金资助外,桥畔计划也会为受资助的公益组织搭建交流平台和对接资源方,一方面寻找有理想有原则的资金方(基金会或企业),一方面在项目设计、评估等方面寻找合适的智力资源方,帮助初创期教育组织清晰业务模式、提升管理和项目运作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

基础服务

基金会对所资助的组织进行1-3年的支持,在这期间提供:

1、引导组织自身定位,聚焦所应对的教育问题,梳理组织目前存在问题

2、每年度可灵活使用的小额非限定性资金

3、搭建同伴互动平台,链接组织所需资源,创造学习交流机会(包括交流会、走访交流、学习机会等)

项目产出

项目资助组织的存活率86.7%,其中约30%成长为所在工作领域/所在地区先锋型组织,逾15%的负责人成为先锋型人才,被资助组织均在机构管理、资源获取渠道及年资金量、项目效果等层面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至今共在全国 23个省、市、自治区,资助超过百家初创型教育类公益组织,累计投入资助资金超过750万元。

所获荣誉

2021年11月,被评估为5A级社会组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