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草蜥

更新时间:2024-01-12 20:26

北草蜥俗名为草蜥,是有鳞目蜥蜴科草蜥属的爬行动物,世界已知约10种,中国有6种。体瘦长,头体长62~70毫米;尾长180~245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3倍;体背部中段起棱,有大棱鳞6纵行;腹部起棱大鳞8纵行,纵横排列,略呈方形;颏片3对,鼠蹊窝1对;头、体、尾及四肢背面均为棕绿色,腹面灰棕色或灰白色,眼后至肩部有1条浅纵纹;雄性背鳞外缘有1条鲜绿色纵纹,体侧杂有深色斑。

形态特征

头部具大的对称形鳞片,无上鼻鳞。额鼻鳞1枚,前端钝圆,后端为一锐角。前额鳞1对,左右相切,其外边大于内边的2倍。额鳞长五边形,上眶鳞4对,第1对极小呈颗粒状,第2对最大,第2、第3对均呈三角形。额顶鳞1对,呈五边形,左右相切。顶间鳞小,菱形,以后尖与后方更小的枕鳞相连。顶鳞大,左右被顶间鳞和枕鳞隔开。鼻鳞2枚,前后排列,三角形,前鼻鳞与对侧的以内角相连。外鼻孔开口于两鼻鳞之问,有些个体第1上唇鳞也切入鼻孔。颊鳞4或5枚,分2列,斜相排列。前排2枚颊鳞等大或上枚较大,少数个体为1枚鳞片。后排3枚颊鳞,其上枚最大;中枚位于上枚的后下角处,较小;下枚位于中枚的后下部,其后端与第5上唇鳞相切。上睫鳞两排,内侧的呈颗粒状,排列于第2枚外侧上睫鳞之后的内缘;外侧上睫鳞大,4枚,呈条形,第1枚与上颊鳞相切,第2枚最长,第3枚最短,仅为第2枚的1/4长。眼周被大小不等的颗粒状鳞。颞部鳞片大小不等,均起棱,其中上睫鳞后方与顶鳞相切的1枚明显大,呈长条形。鼓膜内陷,外耳孔周围除前上沿具一枚弧形鳞片外,余部为粒鳞。吻鳞三角形,前端钝圆。上唇鳞7枚,第5枚最大,位于眼下方。第7枚最小,少数个体第4枚裂为前后2片。颏鳞宽大,前端钝圆,后端平直。下唇鳞5-6枚。颏片3对,第3对最大,几乎等于前两对与颏鳞的总和。第1对颏片左右相切,第2对仅前端相连,后端隔有粒鳞,少数个体完全分隔或完全相切。第3对完全分隔。枕部被粒鳞,向后鳞片逐渐变大并起棱,到颈部成排列不规则的棱鳞列,向后逐渐整齐化,至肩部呈6列具强棱的鳞片。各鳞几乎等大,少数个体在背脊处还有1-2行小的棱鳞列,但后行不远即消失。背部6行大棱鳞列的中央2行到体中部后逐渐变小,最后消失,有些个体达荐部才消失,其余的延伸为尾鳞列。腹鳞大,8列,起强棱。体侧有2-3行较腹鳞明显小的棱鳞列,其中外侧的较内侧的鳞片大,而且鳞列长。体侧余部被粒鳞。四肢背面被棱鳞,腹面鳞片较光滑,肱、股后缘被粒鳞。肛前鳞1枚,呈倒梯形,其表面有2条棱。鼠蹊窝1对,位于股基部。泄殖腔后方和尾基两侧被粒鳞,以后的鳞片变大起棱。尾鳞起强棱,环尾中部鳞14列。掌、跖面被大小较一致的粒鳞。前肢指下瓣数为Ⅰ:8-9;Ⅱ:12-14;Ⅲ:17-19;Ⅳ:21-24;Ⅴ:12-14。后肢的趾下瓣数为Ⅰ:8-11;Ⅱ:13-17;Ⅲ:17-22;Ⅳ:26-32;Ⅴ:14-22。雄体半阴茎较粗短,为双叶型,精沟宽,沟唇较突出,呈片状,其近端尤其突出,精沟达半阴茎分叉处成细而短的沟到分支中。半阴茎远端具半环形的横褶,其排列整齐,表面光滑。雄体尾基较雌体粗,颌角亦宽大,指趾下瓣数目较多。

生活时体色变化较大,体背草绿、棕绿或棕色,体腹黄绿或灰白,眼至肩部有一条浅纵纹,雄体背侧有一纵纹,体侧有不规则的深色斑,浸泡标本绿色变为淡蓝色。

染色体组型:北草蜥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由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常染色体包括17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1对点状染色体。Z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区、臂间区和末端区各有一个深染暗带。W染色体的带型较模糊,仅少数能看出2个浅染暗带。

生活习性

北草蜥栖居于山区和丘陵的荒地、农田、茶园、路边、乱石堆、灌丛及草丛中。以各种无脊椎动物为食,如蝗虫、鼠妇、蛾类幼虫等。10月中下旬,当气温下降到13℃左右时,陆续进入冬眠。冬眠洞穴多匿藏在草根下、树根下及田埂边的土洞内,或路边乱石堆下及柴草堆下。第2年4月气温升至13℃以上时,陆续出眠。刚出眠时仅在中午活动,多见于阳光直射的草丛中,夏季自清晨至傍晚均在外活动觅食,但中午多见于阴凉处。大雨天不外出活动,小雨活动较少,雨后天晴活动较多。北草蜥行动十分敏捷,细长的指趾及尾都可以帮助其在灌木、草丛上攀援,遇到敌害和惊扰能迅速逃脱,不易捕捉。尾可断,能再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河南广东甘肃重庆江西上海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云南台湾内蒙古(不确定)。

繁殖方式

北草蜥行卵生,每次产卵2-4枚,多者可产6枚,为多次性产卵。刚产下的卵呈乳白色,卵壳革质,随即变为白色且变硬,卵径(10-15)毫米×(6.5-9)毫米,产卵在白天进行,产卵持续时间随产卵多少而异,一般半小时左右。卵产于有一定湿度的沙土中或枯叶下,以自然温度孵化,在27℃左右的温度下,孵化期44天左右,30℃以上的温度,经35天左右即可孵出。卵在孵化过程中,体积比刚产出时增大2/5,幼蜥出壳后,卵壳即皱缩。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主要价值

北草蜥主要以昆虫为食,大量捕食蝗虫,各类蝶蛾及多种昆虫的幼虫等农、牧、林业害虫,对虫害防治及人类健康事业有益,而其本身又是多种食肉鸟、兽的食饵,故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整蜥干制可入药,有解毒、镇静的功效。

注:北草蜥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未经批准私自捕捉、饲养是违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