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门

更新时间:2024-04-19 10:09

中华门是北京皇城的正南门,依南京故宫的洪武门而建,原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

历史沿革

中华门始建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依南京故宫的洪武门而建。建成之后,一直享有“国门”的地位。它的名称随朝代的更替而变迁,明朝时称大明门,大学士解缙门联“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改名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中华门。

1958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北京启动“国庆十大工程”,天安门广场地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拆迁,中华门、棋盘街、广场上的红墙以及数十条胡同相继被拆除。上述工程于1959年9月初竣工。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在其原址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建筑特色

作为皇城与市井的分界,中华门建筑风格庄严厚重,具有很高的规制,据《大清会典》记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中华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砖石结构建筑,类似的规制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的大红门作用。

清朝时,大清门至正阳门之间是用石栏杆围成的一个方形广场,明朝时这里曾是闹市街道,俗呼“棋盘街”,门外有下马碑,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门内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龙车凤辇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过。清朝时,在皇帝大婚时,只有皇后的轿子才能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其他嫔妃的轿子只能通过后门神武门进入。中门只得遇太上皇、皇太后、皇帝、皇后才能开启,其他人均走侧门。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即大清门墙内有许多屋子,俗称千步廊,乃为各衙门办公地,中华民国时倒塌。围墙与长安街交界的两个门为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轶闻趣事

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后,四月初一改此门为“大顺门”(《明季北略》)。李自成不久后失败,退出北京,匾额也未刻成。

大清门匾是石头作的,青金石琢制成字,镶嵌在石中。中华民国成立后,选定了1912年10月9日(辛亥革命一周年庆典的前一天)将大清门更名为中华门,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华门”即可,待将石匾拆下后发现里面竟是“大明门”三字。原来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这个办法,于是只好重新赶制了一块木匾,由京兆尹王治馨题写“中华门”匾额,挂于檐下。大清门匾由文化部社会文化事务管理局保存。后移交首都博物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