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块

更新时间:2022-08-25 14:14

大陆块(continental block)一般指大洋盆地中,地壳厚度较周围增厚,呈块状的隆起地区。

简介

大陆块一般泛指大块的陆地。如欧亚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实际上是“大陆块体”的简称。大地构造学家曾应用“陆块”一词描述从古老地质时代起就存在着的大陆,或者指在造山运动时隆起并被侵入体所固结的山块。

非板块论者常称大洋盆地中地壳厚度较周围增厚且呈块状的隆起的地区为“大陆块”,如西北太平洋的沙茨基海隆、中太平洋的马尼希基等,并被认为是已破碎的古大陆的残余。

成因特点

大陆块一般由造山运动引起,使地壳隆升并被侵入体固结,有时也起因于大洋盆地中的地壳增厚,较周围更为突出而形成的山块。有些学者认为大陆块是已破碎的古大陆的残余。

中国大陆块

相关研究根据近年来所获的古地磁数据及板块构造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各大陆块在寒武纪全球构造中的位置进行了再造。一般认为寒武纪全球存在三大洋、四大陆域。其中,中国大陆中的扬子、塔里木、柴达木等均属冈瓦纳大陆域,华北陆块则属介于冈瓦纳与劳亚两个大陆域之间的一个中间陆块。且当时华北与扬子两陆块的南、北位置与的位置正好相反。而介于二者之间的秦、祁古洋盆在当时是一个位于南半球赤道附近的径向洋。

相关研究

用多期GPS观测数据,建立不同时段中国大陆块体的刚性运动模型,可以分析中国大陆块体的相对运动。通过分析中国大陆板内块体地壳形变的动态演化,研究地壳形变量在不同时空动力作用变化的状态下偏离背景场的变化,并分析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影响。其结论是中国大陆内部块体总体上呈东向运动,且运动速率有别。其中,西藏块体运动速率最大,向北、向东逐渐减弱;相对于西部块体,东部块体的运动方向存在顺时针旋转的现象;不同时段各块体的运动均存在动态差异;各块体运动变化也并非完全一致,个别块体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特征。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是指解释地壳运动和现代大陆与海洋之形成的一种地球物理学假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Wegener)1912年发表大陆漂移观点,1915年发表了《海陆起源》一书。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的陆块,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pangaea)。围绕这个泛大陆的海洋,叫做“泛大洋”。从侏罗纪开始大陆分裂漂移,大西洋、印度洋的拉张,而成为现今海陆的轮廓。他的主要论据是:①大西洋两侧海岸线弯曲形状、地层、构造、岩相、古气候等具有相似性与连续性,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加里东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褶皱山系遥相呼应,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东褶皱带潜入大西洋,延至美国东南部,中欧、非洲南端的开普山系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在地层与构造上都脉脉相传。②各大陆之间、古生物种属与面貌之间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中龙类仅见于巴西与南非石炭二叠系的淡水湖相地层。舌平蕨植物化石,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大陆古生代地层中,这正是大陆的分裂漂移使这种寒冷气候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带中。③古气候。现今南半球的各大陆,在古生代时期,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呈放射状展布。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的边缘,冰川的运动方向都是从岸外向内陆,反映了古冰川不是源于本地。魏格纳还注意到大陆各地和大洋盆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高差。他认为陆高质轻,洋低质重,海陆的区分并不是地球表面偶然的起伏不平,而是在地壳物质组成上有着根本的差异。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的自转有关的向西漂移的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前者主要来自太阳、月球对地球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经过十余年的剧烈论争,新的技术与资料的不断出现,在本世纪的30年代,大陆漂移学几乎偃旗息鼓。大陆漂移学说的致命弱点在于大陆漂移的机理。该学说认为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移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硅镁层是不动的,反复被硅铝层覆盖或出露。后来深源地震、深断裂的发现,证实硅镁层并不具有塑性和流动性,天文测量的数据也证明了潮汐摩擦力是一个不足以推动深厚庞大的陆块运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