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桓

更新时间:2024-09-13 21:04

张荫桓(1837年2月8日-1900年7月31日),皓峦,樵野,又号红棉居士,晚号芋盫,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城区)人,清朝末年政治家、外交家。

人物生平

学兼中西

张荫桓于道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1837年2月8日),其家先世曾居住广东新会的小范里,后徙佛山镇,遂为南海县人。他年少时即性情豪放,倜傥风流。早年居家接受传统教育,博涉经史子集,能诗擅画。弱冠时,应童子试,不中,遂决定放弃科举功名,悉心洋务。广东沿海于鸦片战争之后,最先受外洋风气浸染,兵器工艺多从此传入,张荫桓与西人常有接触,讲求格致,因此其学问得以兼长中西。

捐官入仕

同治三年(1864年),张荫桓纳资捐官,授官山东某县知县,投奔在那里为巡抚当幕僚的舅父李宗岱。先后两任山东巡抚阎敬铭丁宝桢均器重他的才干,将其招致幕府中,掌管书记公牍。张荫桓长于作文章,“每草一疏,俄顷立就”,因此,阎敬铭、丁宝桢二抚的奏章大多出自其手。除此之外,他还具有实际办事能力,同治五年(1866年),丁宝桢为追剿捻军,奏请选募东三省壮丁三千人赴山东,张荫桓曾奉命远赴黑龙江招募马队。后随丁宝桢在山东镇压捻军,管带黑龙江马队,进退防守,均为得力。丁宝桢深知张荫桓之才,待他很是优渥。同治七年(1868年),张荫桓由知县被保举至道员,分省湖北。

同治八年(1869年)十月,张荫桓由山东赴湖北,被湖广总督李瀚章招入幕府,总办营务,一任五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丁宝帧因筹办海防,需人才,专折奏调张荫桓还鲁。

张荫桓在山东,为丁宝桢分析沿海形势,并擘划修筑烟台威海等处炮台。后经丁宝桢专折保荐,使其权署登莱青道。当时英国要求开辟烟台租界,征收码头捐,张荫桓极力反对。登莱青道地处沿海,是南北洋的交界点,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涉外事务较多。张荫桓在办理交涉中,受到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赏识。光绪二年(1876年),马嘉理案发生,李鸿章奉旨至烟台议款,张荫桓从中襄助,“外顾邦交,内保国体”,应对自如,更加受到李鸿章的重视。不久后,他便奉命署理山东盐运使

光绪七年(1881年),张荫桓被授为安徽徽宁池太广道,任内清理芜湖关的积弊,增加税收;还曾用自己的俸禄赈灾。光绪八年(1882年),又迁升为按察使

跻身京堂

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张荫桓与江苏江安粮道张富年、浙江宁绍台道薛福成一同被召见,以备出使外国。在谈话中,惟有张荫桓一人“奏对称旨”,于是清廷赏给他三品卿衔,命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学习行走”。

由于张荫桓不由科举起家,十余年间从一布衣百姓跻身京堂并居要职,加之通晓时事、外务,遇事敢为,于是遭到同僚嫉恨。中法战争时,张荫桓在总署与李鸿章互为表里,争取赔款。待到和议破裂,他自然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弹劾。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上谕罢免其总理大臣职务,左迁为直隶大顺广道

出使欧美

因得到李鸿章的奥援,故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清廷复授命张荫桓为出使美、日、秘三国钦差大臣。八月,他入京请安,行前两次请训,慈禧太后对其曰:“尔向来办事认真,能办事人,往往招忌”。

光绪十二年(1886年)二月初,张荫桓启程赴美。时值美国排华浪潮汹涌,旧金山的华民被当地人虐害,财产遭到掠夺。两广总督张之洞责成驻美公使与美方交涉,要求赔偿华民财产损失,惩办凶手。张荫桓对美国排华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美国西部的开发,“微华人之力,曷克臻此”,作为使臣,“奉命远来,保护商民,责无旁贷”。因此,他会同原驻美公使郑藻如与美国外交部反复辩论,争得财产赔偿十四万七千余元。是年七月,被授为通政司副使。

光绪十三年(1887年)四月,张荫桓由美国赴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呈递国书,并与西班牙政府磋商在小吕宋(今菲律宾)设立领事事宜。但此事久议未成,他只能回到美国。是年,迁太仆寺卿,曾奏设古巴学堂,并筹建旧金山学堂、医院。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月,张荫桓代表清廷与美国议定华工章约,主要内容为美国保障侨美华人生命、财产安全,赔偿华工损失总数增至二十六万六千余元,只是二十年内不准华工再入美国境内。章约得到清廷的批准。但当时粤民见在美华人被虐,清廷却自禁华工,于是群起抵制,且归咎于张荫桓。”同年,张荫桓受代回国。在美期间,他立志学习英文,“乐此不疲”,以致于日后能亲写书信致西人。

屡涉外务

光绪十六年(1890年)闰二月,张荫桓再次入值总理衙门。十二月,升大理寺卿。光绪十七年(1891年)七月,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光绪十八年(1892年)六月,改户部右侍郎。八月,转户部左侍郎。此时他已身兼外交、财政两大重责,成为清廷的枢要人物之一。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清军在陆海接连失利后,清廷决意与日本议和。在任用外籍全权大臣德璀琳被拒以后,清廷任命张荫桓、邵友濂为议和全权代表。张荫桓出使前,上折主张和战并行,认为“和议之难易,必视战事之利钝为转移”,“惟是御侮之策,能战而后能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议和使团到达日本广岛,在广岛县厅与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举行会晤。当时日本方面认为“媾和的时机尚未成熟”,随之密定对中国代表的“全权”资格进行挑剔,演出广岛拒使一幕,以争取时间和力量获得最大的“媾和目的”。因此日本以张荫桓、邵友濂没有“缔结签押”之权为借口,否认了他们的议和全权代表资格,并扣留清政府发来的电报,要求清廷“对其使臣授与确实全权,并遴选负有重望官爵并足以保证实行缔结条约之人员当此大任”。随后,日方政府借口广岛为军事重地,将中国代表逐往长崎。两天后,清廷修改了全权大臣的委任状,乞求准许代表留日谈判,但日方破坏谈判之意已决,无可挽回。正月十八日(2月12日),张荫桓等离长崎归国。清廷只得起用李鸿章前去马关议和。

十二月,清廷旨派张荫桓为全权大臣,继李鸿章之后与日本公使林董商订中日通商行船章约。日方原提出约稿四十款,内中多有不平等款项,经张荫桓力争,于二十二年(1896年)六月签订《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二十九款,对优待利益、征收税则等内容有所修改。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庆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即位六十年,张荫桓奉命出使英国。庆典活动结束后,他访问俄、德两国,被沙皇尼古拉二世赠与一级圣安娜勋章。到经由英国返华时,维多利亚女王又授予其大十字级圣米迦勒及圣乔治勋章。使英任务完成后,张荫桓渡大西洋,经美国乘船回国。

是年,清廷拟大举外债,以偿清全部对日赔款。因此英俄政府竞争剧烈,均要求清廷向其借款。两国对华均有野心,但俄国意在扩张其政治势力,英国旨在保持其既得的商业利益。张荫桓反对李鸿章的主张,力主借英款。后因英俄逼迫甚凶,清廷左右为难,于是声明拒绝任何一方的政治借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荫桓转与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议借商款,于二月初九日(3月1日)正式签字,合同规定总署以四厘五利息向汇丰德华银行借款一千六百万镑,以苏州、松沪、九江、浙江等处货厘,宜昌及鄂皖盐厘为抵押,扣除折扣,总署实借款一千三百二十八万镑。此项借款完全经张荫桓手办成。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俄国代办巴洛夫对中国提出租借东三省连同旅顺口大连湾,为期三十八年,遭到清廷和英、日两国的拒绝和反对。于是俄国指使其财政部代理人璞科第以“各酬银五十万两”为条件,贿赂李鸿章、张荫桓,以达到租借旅顺口和大连湾的野心(但关于二人是否收受俄国贿赂,相关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详见“人物争议”目录)。

力赞变法

张荫桓自幼讲洋务,成年后研究经济,后历任要职,出使三洲,使他的见识不同于一般的守旧官僚。面对中国的落后局面和世界各国的进步潮流,张荫桓深感中国非有所革新,无以图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初使日被拒返回途中,在上海曾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晤淡,已感到中国吏治腐败,决意维新。是年返京,即着于编辑西学富强丛书,延请美籍传教士林乐知等选译欧美最新流行教本八十余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书成,计二百余卷,其内容以格致测算为主,附以史学和法学,分有数学、电学、化学、天学、地学、矿冶工程、兵学、史学、法学等科,有意识地将部分西方自然科学引进中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戊戌变法前夕,张荫桓已改订清朝皇帝接见外使的部分礼节,外使觐见皇帝,“行鞠躬握手礼”,“席用洋菜”,“宴时奏西乐”。

张荫桓多次出使外洋,了解欧美富强之理,每次归来都为光绪帝讲述,光绪帝感到受益良多,经常召见。变法前夕更是如此,仅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就连续七次召见。朝中守旧派大臣弹劾他蛊惑圣上,要求将他严谴禁锢。但这并未动摇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张荫桓的信任。待到戊戌变法议起之后,张荫桓介绍康有为谒见光绪帝倚重的军机大臣、“帝党”代表翁同龢。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诏令,宣布变法,起用维新派人士。时人称:“是时,德宗亲信之臣以张荫桓为第一。”四月,光绪帝赏给他西洋制作的头等宝星。 六月,设矿务铁路总局,张荫桓与王文韶同受命为主管大臣,全国矿务路政俱归统辖。变法期间,张荫桓屡次上书,建议改革司法诉讼手续和积弊,化繁为简。他手订地方官吏功过章程,用以增补曾国藩清讼事宜及清讼功过章程,使之合乎时宜。又主张各省试办民团,等候成效显露,再计划征兵,用以补充兵源。他还代中国首位留学美国之人容闳上书总署,建议设立国家银行,修筑全国铁路,前者因盛宣怀的破坏未能实现,后者未被清廷接受。在外交上,张荫桓主张联英联日,与亲俄的李鸿章存有矛盾。由于张荫桓在主张上与维新派多有一致,并与维新派有较密切的政治联系和乡党关系,他受到守旧派官员的参劾,但因光绪的信任,得一时无事。

遣戍新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六日,戊戌政变发生,慈禧宣布训政,于八月初八日(9月23日)捉拿与光绪帝关系亲近的张荫桓。本来他已坐籍党人,且自认必死无疑,慈禧等人也欲处之以死刑。但由于日本(伊藤博文大隈重信都支持驻华使馆参赞林权助援救张荫桓的活动)、英国(英国公使窦纳乐出面干涉)等方面的干预,加之光绪帝、庆亲王奕劻与大学士荣禄等人出面替张荫桓辩白,清廷最终发布谕旨,将张荫桓与康党分开,仅将其罢官看管。不过,外国公使的干预,也使慈禧等人更加确认所谓张荫桓“与各国勾结,为日最久”之事。在谭嗣同六君子被害的次日(八月十四日),慈禧以“张荫桓居心巧诈,行踪诡秘,趋炎附势,反复无常”等空洞无实的罪名,下令将他“发往新疆,交该巡抚严加管束”。他在第二天即被押解上路。遣戍新疆前,张荫桓曾说:“但得终老边庭,于愿足矣。”

横罹冤酷

新疆巡抚饶应祺素来敬重张荫桓,将他“馆之抚署,供给周备”,所以张荫桓的谪居生活尚为安定。

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的前夕,饶应祺请求赦免张荫桓,招致仇视外国的刚毅载漪等人的不满。此时,慈禧向列强宣战又求和,把怨恨倾泄到对开战有异议的大臣身上,想到曾长期与列强打交道的张荫桓,下令在戍所将其处死(一说载漪矫旨斩张荫桓于戍所,慈禧在忙乱中并不知情),时为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六日(1900年7月31日)。张荫桓得年六十四岁。张荫桓是参与变法的朝廷大员中的唯一殉难者。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正如为他撰写碑铭的张祖廉所书:“丁时灾晦,横罹冤酷,则天之所以生,是才者又何也?”

据说两宫回銮后,慈禧太后在一次召见惠潮嘉道吴永时,曾询及张荫桓,吴永回答:“庚子某月电旨正法。”慈禧太后听闻也感到哀伤。

张荫桓死后,灵柩暂厝于红山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春,由其子张垲征将灵柩运回佛山安葬。同年,在辛丑议和的过程中,美英公使分别要求中国政府替张荫桓昭雪。五月十六日,美国公使柔克义照会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说张荫桓“出使该国时尽力尽心,使两国邦交加厚,华盛顿人民闻其被戮,均为悼惜”。次日,英国公使萨道义也照称,张荫桓是往贺英女王在位六十年的特使,又受到前任公使欧格纳、窦纳乐的敬服,凡属英国旧识,对他的死,“无不惨悼”。他们一致要求将张荫桓开复原官,以敦睦邦交。六月二十五日,奕劻、李鸿章向行在奏报。十一月十八日(12月28日),清廷下令将已故户部侍郎张荫桓“原官开复”。但他未能得到谥号

主要影响

政治

甲午战争后,朝局发生重大变化。张荫桓凭借出众的才华,一面积极结好帝师翁同龢,在户部、总理衙门积极为其出谋划策,谋求扩大在清廷财政、外交决策中的实际力量,在甲午战后三次对外大借款中具有很大的发言权,以至于被言官参劾有“揽权”之嫌。另一方面,在清廷对外决策方面,获得恭亲王奕訢和庆亲王奕劻的信任,影响力显著增强,并同李鸿章时常发生冲突。

在这一时期,张荫桓因为不避嫌疑,敢于任事和担当,很受光绪帝的倚重。光绪帝频频召见张荫桓,对他言听计从,“蒙眷最隆”。时人认为:“启诱圣聪,多赖其力。”维新党人王照评价张荫桓“虽不入枢府(军机处),而朝夕不时得参秘淴,权在军机大臣以上”,是亲信之臣的第一人。他积极庇护乡党康有为,在胶州湾事件发生后在暗中帮助他进呈变法书籍和条陈,建言献策,将康有为引荐给光绪帝。张荫桓还主持制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并条陈新政建议,如奏请指定地方官吏功过章程以整顿吏治等,对光绪帝和当时朝政大有影响。同时,张荫桓建议设立议院,实行民主政治。强学会保国会的成立都与张荫桓的帮助密不可分。当百日维新开始后,张荫桓受到言官纠参,处境危险,且为避祸,疏远了康有为等人,未发挥更多的作用。总的来看,张荫桓在康有为的政治崛起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正因如此,民国掌故学家黄濬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中称张荫桓是甲午至戊戌时期的“幕后大人物”。

外交

张荫桓是一位明干勤能、勇于任事、举重若轻、才大心细的外交家。在重大外交事件面前,“他人呶呶聚讼或畏避不敢前,公挺身任之,片言解纷,皆中机要”。张荫桓认真履行外交任务,凭借自己的外交才能,在处理各种外交事务的过程中才得心应手,取得重要的外交成绩,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早在为地方官时期,张荫桓的外交才能就得到了崭露,并成为总理衙门的一员,得到了短暂的外交历练。他在担任驻外公使期间,对于美国的《排华法案》进行艰难交涉,最大限度地为华工争得了权益。他严正交涉在美华工各案,并成功地索赔,合理地分配赔款,处理问题有理、有力、有节。他非常关注侨民的民生问题,为华人的教育、医疗积极筹款,费尽心血,解决了华人的后顾之忧,为华侨所称颂。为了进一步保障华人的利益,他对完善领事制度建设积极交涉、献言献策。在办理各种交涉的同时,他积极参加各种外交界的各种交谊活动,并在使馆多次举办宴会活动,对于扩大中国的影响及为以后外交活动的顺利展开打开局面,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他认真撰写出使日记,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记录下对西方文明的深刻认识,这部珍贵的日记成为日后国人了解并学习西方的重要资料。

在总理衙门任职期间,张荫桓参与了各项重大外交活动,尤其在谈判方面,特别是《中日通商行船条约》的谈判,为国家最大限度地争得了权益。虽然他并不是总理衙门职衔最高的一位,但他是一位实干家,成为对外谈判的要角。

文艺

张荫桓才华横溢,工于诗词,富于收藏,常与孙毓汶、翁同龢、王懿荣李文田等人往来唱和,品评书画,文名之盛,时人莫不刮目相看。他还是一位有名的围棋高手。

张荫桓的书法作品率意自然,参差错落,不乏结体奇险之字,笔迹中有碑派痕迹,方圆相间,为书坛佳品。

历史评价

翁同龢对张荫桓的外交才能非常倚重,曾在日记中赞叹“此人才调究胜于吾”,并多次赞叹其外交能力,如“深服雄略不次”“一字之师,剖晰微至”,“以此更服公之明决”,“甚服见事之透”等。

总税务司赫德评论张荫桓说:

顾肇新:“樵公(张荫桓)才思明敏,处事能有断制,虽遇艰巨之任而处之泰然,循题布置,卒能了结,待人尤厚,求无不应,诗律细密,骈文亦雅饬近古,特以起家非由科目,同朝不免视为异类。又以素性豪华,挥金如土,经手购买船炮等,借巨款独力任办,罔知避嫌,其世兄又实不免有从中播弄之事,自恃圣眷优隆,目空一切,遂不免为言路所指摘,群疑众谤,蜚语横加,遽尔遣成编管。”

沈宗畸:“吾乡张樵野侍郎荫桓,起家簿尉,粗识字。中岁始力学,与南海谢偶樵(朝徵),以文字相切磋。……侍郎诗文,皆卓然成家,余力作画,亦超逸绝尘,真奇才也。生平作事,不拘绳尺,以外官致身卿贰,朝中诸大老尤疾之。……侍郎诗笔清苍深郁,接武眉山、少陵,七古浩气磅礴。”

吴永:

罗惇曧:“荫桓警敏刚决,有冠世之才,词章华赡,骈俪文尤佚丽,当时名流并相叹服,而隶胥佣贩以其非由科名进,至今尚称其不识字也。”

牟伯融在总结张荫桓与戊戌变法的关系时写道:“嘉君抱负眼光利,提倡新法救国弊,涣汗不成翊赞功,求治太急进太锐。”

赵尔巽等:

张元默:“万里投荒去不还,竟难生入玉门关。荷戈一集声哀怨,魂魄犹应恋故山。身经九死轻戈壁,地远重边到玉河。空向岁朝占吉语,文禽终触北山罗。”

祁景颐:“李文正(李鸿藻)亦旧辅再出,眷注甚隆,在总署亦惟张氏之言是从。”

叶恭绰:“南海张樵野(荫桓),于清光绪间以外省末吏荐至公卿,以才显于世,枢府倚为左右手。其时翁同龢与孙毓汶意见不同,有若牛李。樵野游其间,皆能水乳。卒以荐康有为成戊戌大狱。那拉氏追恨杀之戍所。其时风气锢蔽,以其不由科目进,聚皆轻之。李若农(文田)乃其亲家,且时极嘲诋。至非罪被害,哀之者稀,不获与‘三忠’(袁昶、许景澄、徐用仪)同其称道,亦可伤矣。乃其文艺超凡,迥非当时科第中人所及,亦复知者无几。……余十年来所见张与翁、孙手札有数十册,盖几于每日数通,昔人所谓每事必咨,不过如是。而樵野遇事犀烛剑剖,判断如流,诚超过其时流辈倍蓰,不止其荐康南海一事。在当日为历史行动,而卒以此杀身,且罕知者。专制之朝,了无正义公道可言。此其一徵。”

钱基博:“即如戊戌得罪之张荫桓,为人机敏刚决,文章尤华赡,故一时未易才。然综生平所行事,实亦瑕瑜不掩,匪必如世称纯臣之尤也。”

汪辟疆:“惟(出使日本)三使中,以张樵野侍郎荫桓,为一时异才。其起既以小吏,其升擢亦出人意外,其末路尤可悲悯。盖以其才具非凡,而气足凌人,睥睨一切。致祸之由,固有自矣。”

林斌赞张荫桓“实为晚清一代奇才”。

王树槐称张荫桓“为人权变多谋,颇有才具”。

李吉奎

唐振常认为张荫桓是中国第一代外交家成员之一,是有眼光、有成就的外交家,“在总理衙门办事多年,是一位能员,出使美、日、秘亦有成”。

岳谦厚认为“有识之士在外交局面极为恶化的情势下,莫不幡然体认使事与中外外交交涉之重要,以及外交官,特别是使节选拔任用等应审慎从优”,其中张荫桓就是清季“外交界俊彦人物”之一,认为他是不可多得之才,是当时有成就的外交官。

王莲英:“张荫桓是一位明干勤能、勇于任事、举重若轻、才大心细的外交家。”

轶事典故

明干勤能

张荫桓明干勤能、勇于任事。他在《三洲日记》中记述了自己的“三不耐”: “平生不耐者,闻俗人谈雅事,闻贪吏述政绩,闻村夫作省会语。”

据曾追随张荫桓的吴永讲述,当时同为总理衙门大臣的张荫桓与翁同龢关于外交方面的信函往来十分频繁,张荫桓在游戏之余依然能够镇定自若,妥善处理重大的外交事务,为吴永称叹。一次,张荫桓正在玩“押宝”的游戏,仆人送来翁同稣的包封,“封中文件杂沓,多或至数十通”,张荫桓暂停游戏,对文件“随阅随改,涂抹勾勒,有原稿数千字而仅存百余字者,亦有添改至数十百字者”,虽然他处理文件、回复信函“如疾风扫叶,顷刻都尽”,但总是得到翁同龢的“手函致谢”,说他“一言破的”“点铁成金”。吴永称赞他“举重若轻、才大心细”。

张翁交往

光绪十年(1884年),时任安徽宁池太广道的张荫桓拜访了出身“常熟翁氏”的名臣翁同龢,二人长谈,由此定交。翁同龢在是年四月三十日的日记称赞张荫桓“有文采,熟海疆情形,其言切实,盖雨生(翁同龢的换帖兄弟丁日昌)得意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张荫桓奉旨出使美国、西班牙和秘鲁,五年后返国,再次出署总理衙门。为拉拢作为帝师的翁同龢,从而向光绪帝进言,他有意结交翁同龢,与他踪迹渐密。张荫桓喜好饮食,每次宴请宾客的肴馔,一定要精洁,翁同龢也乐应其招待。翁同龢对世界其他国家不甚了解,一旦得聆听张荫桓谈论外国的风俗政教,其富国强兵之道,于是对于泰西的“新潮”也发生兴趣,由兴趣而有信心。翁同龢在外交上对张荫桓极为倚重。通过与张荫桓在外交方面的合作,翁同龢对于他的外交才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且从不吝惜对于张荫桓的赞美。在来往的信件中,翁同稣基本都以“弟”来谦逊自称,并于落款处对张荫桓尊称为“樵野仁兄大人阁下”,表现出对于张荫桓外交胆略的佩服。但到了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胶澳事件中,张荫桓先全力赞成翁同龢的处置,后又背叛翁同龢,二人关系自此破裂。到“戊戌变法”时,翁同龢力求自保,对变法采取消极态度,得罪于力主改革的光绪帝、张荫桓,最终被驱逐,“开缺回籍”。

新疆生活

关于张荫桓流放新疆的情况,清末官方史书极少记载,我们只能从他的《铁画楼诗钞》中的《荷戈集》里可略知点滴。他出嘉峪关时租赁了一辆四马带篷高轴大车,铺上卧具,备上食物,昼夜可行。在哈密受到哈密王沙木胡索特的热情款待,并品尝了“窖藏秋蒂斑如花”的著名特产哈密瓜。他久任清朝使臣,遍历欧美各国,可谓见多识广,却对哈密瓜赞不绝口:“欧罗巴洲诩奇产,持较哈密谁比数?”还有诗《哈密谒左文襄公祠》:“崇祠香火彻青霄,万里花门挞伐遥。冰雪极天曾驻节,山河如旧此回镳。”对左宗棠驻节哈密,指挥收复新疆的丰功伟绩给予高度赞扬。

光绪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1899年4月1日),张荫桓抵达新疆省城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租住直奉义园院内,隔乌鲁木齐河与鉴湖相望。夏秋之际,他捐修了鉴湖中的鉴湖亭。来年春天,他有诗《春分》:“暮市酒旗谁是客,北门锁钥尚屯营。阴山雪尽开真面,时见峰峦拥百城。”简洁勾勒出了清代迪化的风貌。清明时节,他出北门去水磨沟东山公墓为两广乡人扫墓,赋诗:“黑水支流成涧道,阴山斜日到神坛。忧时倍触泷阡泪,去国惟期社稷安。”他忧国伤时,不禁潸然泪下,身在边疆流放之中,心却在祝愿国泰民安。

人际关系

亲属

儿子:张垲征(次子);张仲垞,民国初年因参与政变被处决。

友人

翁同龢(见“轶事典故-张翁交往”)

吴永,在张荫桓被遣戌新疆、途经直隶境内时,曾亲往迎送。除赠予张荫桓五百金盘缠外,他又为张荫桓添置行装,精心料理生活事,持弟子礼甚恭。张荫桓感激之余,特将自己与翁同龢来往的函札交给吴永保存,后来这些函札被整理为《松禅老人尺牍墨迹》。

主要作品

张荫桓著有《铁画楼诗文稿》(六卷)、《铁画楼诗续钞》(又称《荷戈集》,两卷)传世。

张荫桓曾长年坚持写日记,只因后来际遇突变,戍配西陲,不仅其书画收藏损失大半,自撰文稿、日记等也多散失,今仅见《三洲日记》《戊戌日记》《甲午日记》,内容丰富,是研究近代史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今人任青、马忠文整理有《张荫桓日记》(分别有2004、2015版),孔繁文、任青整理有《张荫桓集》。

人物争议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北京政界盛传清廷批准俄国租借旅顺、大连之约,李鸿章、张荫桓都有收受俄国贿赂之事。支持李鸿章、张荫桓收受俄国贿赂的观点,采纳了后来负责与李鸿章在俄京签订《中俄密约》的俄财政大臣维特伯爵在回忆录中的记载(中国方面得以接触维特的观点,是由王光祈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根据德文本的《维特伯爵回忆录》中四章有关中俄交涉的内容翻译整理《李鸿章游俄纪事》中传播开的)。维特称自己曾指示财部代表Pokotilow(后被任命驻华公使)“往访李鸿章以及另一大臣张荫桓。用余名义,劝告彼等尽力设法接受我们条件;而且事成余愿送彼两人重大礼物,对李赠送五十万卢布,对张赠送二十五万卢布云云”。而在《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九日俄七等文官璞科第由北京致维特密码云:“今天我得到代办的同意,和李鸿章及张荫桓作机密谈话,允许他们:假使旅顺口及大连湾问题,在我们指定期间办妥,并不需要我方的非常措施时,当各酬他们银五十万两。”学者孔祥吉查考清宫档案,“曾检获不少台速官员的奏章,交相弹劲张荫桓利用对英、俄交涉,贪赔受贿,徐桐甚至上书光绪帝,请将张氏立正刑典,以防祸起肘腋,是中方档案之记载,亦与璞氏密电略同,更可证明俄人行赔确有其事”。民国时期因具体操办“李鸿章基金”的华俄道胜银行倒闭清算,内中有部分华人存款无人认领(当时并未披露存款人真实姓名),小说家高阳以为很有可能即是李鸿章所受贿赔。

但自20世纪60年代后,一些从事李鸿章及洋务运动史研究的学者对李氏“受贿”的说法公开表示怀疑。这些学者的不同意见大致分为三点:一、李鸿章没有必要受贿。二、所谓的赔款为李鸿章基金,不是给予其个人。三、除俄方的记录之外,国内没有任何信史证明李受贿。在此基础上,关于张荫桓是否“受贿”的问题也逐渐被提及。何炳棣在《张荫桓事绩》中认为,张荫桓“似并未受贿”。马忠文认为:“从目前已知情况看,俄文资料本身尚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他指出:“《红档》所刊借款函电和租借旅大函电反映的情况有明显不同。尽管关于借款的6件函电中个别说法与实情有所出入,但基本情节(如时间、地点)均很具体,且与有关中文资料相吻合;关于旅大问题的15件电文中反映的情况则很模糊,诸如与李、张‘作机密语’的具体时间、地点均不明确。这种‘虚’表达恐怕不是语言翻译的问题。”在“这些最关键的情节并未得到中文资料的任何印证”的情况下,其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接着他认为:“对照张荫桓日记、翁同龢日记等中文文献,俄国人在借款谈判中试图收买李、张之事大致属实;至于俄国档案称旅大交涉中又对李、张二人进行利诱并付款给他们的说法,与中文文献相悖处甚多,其可靠性值得怀疑。”袁伟时则认为,是俄国驻华官员私吞了维特拨发的贿赂款项。

后世纪念

张荫桓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莲花路沙塘坊13号,是佛山仅存的两座大型府第式建筑群之一。故居中藏有精工别致的“梅、兰、菊、竹”铁画挂屏,因此张荫桓把自己的家命名为“铁画楼”。1989年定为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学形象

清末民初小说家黄小配著有《宦海潮》。小说叙述广东南海人张任磐的发迹经过和一生宦海沉浮,其人事迹多与张荫桓相符,实为对他的影射。

史料索引

清实录》光绪朝部分

清史稿》卷442《张荫桓传》

中华历史人物别传集》第61册《故光禄大夫、尚书衔户部左侍郎、南海张荫桓事状》(蔡乃煌、吴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