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学

更新时间:2023-07-07 10:27

文登学,文登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文登学”的美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召集文人墨客登山吟诗作赋、歌功颂德,留下“文人登山”的传说,“文登”也因此得名。汉代大儒郑玄曾在文登城西15里的长学山阳开院讲课,邑人读书求学由此蔚然成风。最能彰显文登学儒学特点的地方是学宫,最初于北宋庆历年间建。

历史渊源

最能彰显文登学儒学特点的地方是学宫,最初于北宋庆历年间建在城南。

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迁建学宫于县治东,规模宏大,冠于诸县,其主体建筑是大成殿(孔庙),周围建有儒学署、训导署、明伦堂、庠科、名宦祠、乡贤祠等。此外,文山脚下有文山书院,是当时城中的最高学府;明清两代还先后有万卷楼、听雨楼两座藏书阁,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阳自陕西东来,据“海上仙山之祖”昆嵛山创建了道教全真派。此间,王重阳收马丹阳、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七人为徒,世称“北七真人”或“海上七真人”。

明朝文登籍尚书丛兰曾在此辟出学堂,教授族中子弟读书,并取“书中自有万石(音担)粟”之意题写山名“万石山”勒于石上。

科举取士起,文登就榜上有名,明清两朝最为可观,有进士61名,是全国每县平均数的两倍,并且走出了一代名人徐士林。其中清朝顺治乙未年科场上,文登有7人同时高中进士,并出现于鹏翰、于涟父子同榜,刘欣、刘辉兄弟连镳的盛况,传为美谈,“文登学”名震朝野。

威海城市名片

文登区位于山东半岛东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左右,年平均日照2540.7小时左右,年平均降雨量813.5毫米左右,总面积1645平方千米。公元568年文登置县,1958年属烟台专区,1987年改属于威海市,1988年10月撤县设市,仍由威海市代管,2014年3月18日撤市设区 ,改为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有1400多年的历史,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截止到2010年11月,文登常住人口总数为609737人,全市家庭总数为228280户,户均人口2.51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为114316人;汉族99.6%,少数民族0.4%。

在漫长的历史的长河中,文登这方重教尚文的水土孕育出了“崇尚文化、崇尚人才、崇尚知识、崇尚奉献、崇尚业绩”的优良精神品质———文登学。文化性是城市名片的内在灵魂,文登学作为威海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完全可以作为“威海城市名片”参选。

文登临海靠山,风光绮丽,少有战乱,吸引了齐鲁等诸侯国的文人志士隐居于此,从事各种学术活动。随着秦皇汉武多次巡行,文登的政治影响日益扩大,文化教育事业也日益发达,孕育了诸多高士名流,特别是东汉郑玄长期在此讲学育人,形成了“东鲁学风”,奠定了“文登学”深厚的基础。

发展情况

新中国建立后,在人杰地灵的水土孕育下,一大批文登籍文坛精英脱颖而出,如在全国及省市文坛影响重大的丁宁、萧玉、赛时礼、王润滋、张海迪等作家。今天,文登人将古老的“文登学”发扬光大,不仅高考升学率和升学人数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而且不乏全省状元和名列全国前茅的知名学子。他们学有所成,在各条战线上大显身手,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为文登人的未来拓展空间.

新时期的内涵

如今,新时期赋予了“文登学”新的内涵,即“自强不息,和谐向上”的精神。它既是对古老“文登学”精神的传承,又赋予“文登学”精神以新的价值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全市人民发扬优良传统,拼搏进取、真抓实干,赢得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为古老的“文登学”增添了新的光彩。

应该说,这个城市能有今天政通人和、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与“文登学”的熏陶滋养是分不开的,是“文登学”精神品质激励支撑的结果。文登学,应该成为文登一张响当当的文化性城市名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