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山

更新时间:2024-04-13 08:50

景福山,道教圣地,人文历史悠久。位于陇县西北陕甘交界处的西北的温水乡境内,属昆仑山脉中支,北接六盘山,绵亘千余里,地处陕甘两省接壤之处。主峰海拔 1900余米,山势巍峨险峻,境内森林繁茂,奇峰幽洞遍布。截至2013年,景福山有古建筑103处,建筑遗址6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千件。

简介

景福山,一名玄陇,一名灵仙岩,一名龙门,北岳佐理之山,在陇州汧源县。周回二千里,属景福仙伯治之。环列三十六洞,二十四潭,九峰,洞洞通仙界,潭潭透幽境。天地奥区,藏壑于东陇之麓,窈而深,幽而邃,层峦绝巘,无径可通,丹梯石磴,层俯而下,群峰峭削,实鬼斧所劈。崖瀑淙淙,时作风雨,隐有神龙变化,疑骇莫测。异哉斯境,非有神术巨灵手辟开山,则至今一虎豹穴、蛟龙窟也。

人文历史

龙门洞,古名灵仙岩,一名玄陇,一名龙门,北岳佐理之山,在陇州汧源县。周回二千里,属景福仙伯治之。这块充满灵气风水宝地,早就为历代隐士所钟情,是道教徒云游栖息之所。碑载,龙门洞“始于春秋,建于西汉”。相传西周的(今河南灵宝市函谷关镇)函谷关令尹喜,助老子作《道德经》五千言后,弃职归山,隐居这里,始名灵仙岩。

战国时,这里又易名都潭洞。西汉景文帝之时,曾任皇帝侍郎官的建信侯娄景先生弃官入道,晚年隐居修行此地飞升成仙,更名景福山。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避诏隐居,施药济世。金元时期,道教“七真人”之马丹阳丘处机在此修炼传道,丘处机由宝鸡磻溪来此栖居,在此修行七载,时称龙门山,后山脚下仅有奉祀大禹治水的一座禹王庙。后改山名为龙门洞,继增景观,创立了道教龙门派,丘亦为道教龙门派的创始人,成为中国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全真高道。丘处机受到南宋、金、元三个王朝的尊崇,先后多次被金世宗和元太祖召见,被成吉思汗策封为国师,执掌全国道教,龙门洞自此声名大振,步入辉煌,誉满神州,达到鼎盛。其门徒依山从水,借景取势,修观建庙,宏大山门,扩张规模。此后,龙门洞历经包括杨虎城孙蔚如等一批军政要人和善男信女的修葺扩建,又屡遭兵火劫焚,最终形成了今天风貌。

据元代的玉宸宫碑记载,龙门道派创始人丘处机殁后52年中,门下法孙贺志真等于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协议兴修丘的旧居,十六年(1279)建成,其规模无考。贺志真等遵照全真道道规,离家入林定居修炼,大修宫观,宏大山门,加上丘处机被金、元王朝封为国师,总领全国道教,受到道教内外的尊崇,玉宸宫(龙门洞)声誉随之大震。后人修宫建庙,添色补景,道观格局逐步充实完整,成为陕北道教一大丛林,江山胜迹得以绵延永存。 龙门洞地处陕、甘两省的接壤地带。层峦叠障,山奇水秀,洞深潭邃,林木青茂,景致引人入胜。春秋佳日,群山裹翠,山花斗妍,晴日朗月,紫雾缭绕,风前雨后,白云出山,群鸦晚噪,溪水鸣琴,为关中山水奇观。人们到此畅游,旷心怡神。“文革”中虽遭受严重破坏,后对庙宇和道路进行整修,解决了供水供电问题,不仅旧观渐复,而且风彩频添。198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龙门洞为全省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点,游人逐年增加,1989年达1万多人次,已成为关中西部重要旅游地之一。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景福山位于陕西省陇县西北陕甘交界处的西北的温水乡境内,地处陕甘两省接壤之处,距县城35公里。以“奇、险、幽、古”为特色,有“第二华山”之称,主峰海拔1924米。全山奇峰叠起,森林茂密,飞瀑流泉比比皆是,更有寒潭幽洞遍布山中,其景福也,故名景福山,自古就有“岳镇乾坤胜景,峰连霄汉名山”的美誉。与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峨嵋之秀、五台之幽、麦积之奇齐名。

气候特点

景福山景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全年气候变化受东亚季风(包括高原季风)控制。冬季,处于强大的西伯利亚、蒙古高气压南侧,受制于极地大陆气团,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处于印度低气压和印缅低压槽的东北部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西侧,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常在本区上空交绥,或被单一的热带海洋气团控制,温热多雨和炎热干燥天气交替出现;春、秋二季处在冬、夏季风调交替的过渡时期,使故里委升温迅速且多变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又多阴雨连绵,成为关中秋季连阴雨最多的地区。日照比较充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000~2200小时之间。室内平均气温以渭河平原谷地为最高,达12~14℃。

景福山所在的山体,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山上林木葱茏,奇峰景秀,溶洞密布;谷中溪水奔涌,跌流激荡,潭函水深。洞中有潭,潭中有洞,洞洞设仙,潭潭传龙。龙门洞殿阁楼台依山从水,借势成景,画栋于峭壁之上,飞檐自溶洞叠出,栈道凌空,云梯垂悬,鬼斧神工。加之摩崖壁画、磐声鸟鸣,故事传说的点缀,使风水宝地平添几分玄妙和灵气。有语赞曰:“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峨嵋之秀、五台之幽、麦积之奇,尽集于龙门。”言虽过及,但龙门胜景由此可窥其一斑。1992年被省林业厅批准成立省级森林公园,1994年,龙门洞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点。

自然资源

景福山的药用植物丰富,药用植物有曼陀罗花、王龙芝﹑九仙子﹑田七等名贵药材。截至2013年,景福山有古建筑73处,建筑遗址6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余件。

名胜古迹

景福山古称灵仙岩,为昆仑山脉中支。景福山北接六盘山,绵亘千余里,主峰海拔1924米。景福山面积2104公顷,古人记述中,景福山有着三十六洞,二十四潭。龙门洞山场因洞潭繁多而出名,有着三十六洞,二十四潭,有洞洞有仙,潭潭有龙之说。36处大小洞窟及人工修建的殿宇群分布山腰间,24潭点缀在溪流的狭长地带,潭深水碧,山奇木秀,幽泉怪石,萦素缭白,纷红骇绿。从元代丘处机起,历代道徒在此依山从水,借景取势,修宫建庙,矗碑立塔,铁索攀岩,栈道悬空,留下许多胜迹,使这里的自然景观与人造景物相结合,风景胜地,别开生面。

故有人曾于龙门洞山门撰联“崖悬三十六洞洞洞通仙界,涧系二十四潭潭透幽境”,以昭示龙门洞洞潭之奇妙。在历经风雨沧桑之后,山中现存主要道教建筑及名胜古迹有龙门洞道院、云溪宫、灵官殿玉皇殿、斗姆殿、丘祖殿老君殿祖师殿、子孙宫、三玄洞、三皇洞、丘祖洞、磨性石、混元顶等,其中山西侧峡谷中的龙门洞道院,为丘处机当年修炼并演传全真道龙门派之地。是西北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洞潭有些已经面目全非,仅有痕迹尚存。当然也不能排斥民间传说的“穿凿附会”之嫌。但无论如何,岩峰、林木、涧溪、溶洞、潭水、楼阁、摩崖以及历代道士及文人墨客活动的遗迹,遮云桥、石阶、铁索、栈道、挂梯、曲径在三维空间里神功般地组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清幽、秀丽而又雄奇、险峻的诗画意境!

镇山之宝

龙门洞仙迹:为展现龙门洞全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有木刻制龙门洞平面图,长115.5厘米,厚3厘米,图中有12行简介小字,概述了龙门洞的变革过程与现状,现存县图博馆。

历史文化

道教源流

龙门道派是道教全真教的支派,在道内影响较大。丘处机根据全真教义,将龙门派转为正式道教,传派授徒,使其获得进一步发展。他在道教北派内起过重大作用、是有影响的关键人物,龙门支派就是因他在陇州龙门洞住过而取名的。

丘处机(1148~1227),南宋末期人(公元1148年-1227年),山东登州栖霞县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原名叫丘哥,丘处机为师父王重阳所赐。龙门洞长达13年的修炼中,丘处机完善了全真道义,逐渐成为中国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一位全真高道。他受到南宋、金、元三个王朝的尊崇,先后多次被金世宗和元太祖召见,被成吉思汗册封为国师,执掌全国道教,龙门洞自此声名大振,步入辉煌,誉满神州,达到鼎盛。清代的乾隆皇帝曾在北京的白云观题对联:“万古长青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神功”,对丘处机这一壮举给予了高度评价。至今龙门洞还遗有丘祖洞磨性石、《青天歌》刻石等遗迹。

到清康熙时(1662~1722),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又公开传戒,龙门派从此大兴,一时受戒弟子达一千多人。龙门弟子按所定派单轮转起名,原为20字,以后徒众繁衍,增为100字。因传派开创于丘处机,丘的声誉高,又住过龙门洞,其传宗弟子自然是龙门派正宗。但白云观是丘受朝廷册封后定居的地方,户县祖庵是王重阳埋骨处,所以3处接收的弟子,全被认为是全真教龙门派的门徒,3个地方都被信徒视为龙门支派的发祥地,受到尊崇(道内称王重阳为全真教祖,丘处机为教主,真正龙门嫡系指丘处机之后赵虚静的后裔)。所以重阳宫、永乐宫和烟霞洞被尊称为“全真祖庭”,而龙门洞和北京白云观、磻溪宫这三大宫观被称之为“龙门祖庭”。因传地不同,各支派分立门户,但都承认龙门派为宗。

龙门道派教旨,系王重阳制定的全真教旨,共有15条:1、出家须先投师住庵院;2、云游求道不避险阻;3、学书(读书、书法)以心解为主;4、研究药物济世;5、庵房须有屋顶,以避日月之光,但不能建高屋大厦,隔绝地脉;6、应有道伴,交流修道心得;7、静坐清修;8、求定心绝虑;9、调和五行精气于一身,以正配五气;10、紧肃理性于宽慢之中以炼性;11、修性命;12、积功德;13、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14、养身;15、脱落心地,真离凡世。

传说故事

一、龙门洞开山传说

龙门洞开山建庙的时代,缺乏可靠的文献记载。据传说,山场最早叫景福山,龙门洞是景福山的另一山头。南宋末期,龙门山上建有禹王庙,规模很小;当时在今新集川一带有玉皇寺、石拱寺龙门寺等佛家寺院,范围较大。龙门洞旧有一个大钟,铸有龙门寺造字样,就是从龙门寺抬来的。龙门洞山深林密,山根黑虎潭上有禹王庙,出家人可在这里栖居静修,在丘处机来龙门洞之前,王重阳的大弟子马丹阳曾来这里的石拱寺和陇州城北药王洞住过,并在龙门洞成立重阳会,约请全真道徒前来集会,纪念全真祖师王重阳。丘离开龙门洞后到终南山祖庵,龙门洞托弟子赵九古主持。赵九占后附丘去雪山,死于西域。龙门洞由丘门下法师贺志真(是龙门派的华山系,石匠出身)接管,曾进行大规模扩修工程,添建了庙宇,修建栈道,作摩崖刻石,并正式定名总山场叫景福,留存至今的龙门洞布局,就是这时奠定。四公祠下元代大理石碑详载兴建经过,是重要历史资料。

又有传说,丘来之前的龙门洞就是龙门寺佛寺的一部分,因有山区群众纪念夏禹凿山治水功绩建的这座庙,丘才能在这里落脚,以后创立以此山为名的龙门道派,建立丛林制度,收徒传戒。加上丘受金、元两代皇帝接见,优礼见重,命令总领全国道教,所到之处官民及其他教派都香花恭敬迎候,声誉遍及各地。把龙门洞扩建为大气魄的道家丛林,表示水源木本之恩对丘的纪念。传说丘曾把元太祖赐给的金道冠送龙门洞保存,以示对这里的系念,至今道教开醮念经,龙门派嫡系道徒可戴金莲花冠,其它派却不能戴。龙门派把王重阳尊称教祖,对丘则称教主,建殿塑像,丘居正殿,王则居后殿、偏殿。龙门洞保留至今的道院始建于元初。

至于说西汉初的娄景在龙门洞穴居修炼并开山,混元顶旁的娄景亭、洞遗迹及“定日月娄景先生洞”刻石,或当时尹志常修庙时,故意留此玄迹,均无翔实资料,难于肯定。

二、陈野仙化瓮

清嘉庆时甘肃靖远道士陈明耀,碧眼黄须,长相怪异,能诗文。来龙门洞住早阳洞修道,并常行医看病,乡人尊称为“陈野仙”。某日陈到甘肃华亭县安口镇陶瓷铺化缘,店主故意为难他说:“店内没有现钱捐化,只有待卖的瓷大瓮,你是野仙,当能行法自己搬去。”陈稽首称谢而去。深夜,狂风忽起,铺内两个大水瓮被风吹到龙门洞后山湘子湾岩半崖石台上架放,至今尚留瓷瓮残迹。

三、王道变鳖

混元顶峰下第二层神龛后有一深洞,传说可通往甘肃平凉崆峒山。洞内常有神人栖居。但洞口有一深水潭,凡人不能通过。不知何时,有位修炼已有半仙之能的王道士,竟能越过深潭进入洞内。第一次进洞见一木匠在做木工活,他猜想这人一定是神仙变化,机不可失,就编谎说他要翻修龙门洞庙宇,财力不足,请神仙大施法力帮助。木匠表示赞同,指着地下木渣片让他尽力背去。当时他感到失望,但背出洞一看,木渣片都变成金块,真是喜出望外。但此人虽说已看破红尘,却异常贪财自私,只拿出小数目金子修庙,其余都拿到他家里去了。他贪心不足,第二次又进洞去背,并狠狠地装了一大背斗出来,可是高兴得忘乎所以,一个失足,竟掉到蹑云桥下黑虎潭里去了。乡人传说他是挨了守山的黑虎灵官一铁鞭,被打入潭里的。并说他死后变成一个大鳖,以后朝山进香的同乡人过潭边叫王道名字,这个鳖就凫出水面,向乡党点头致意。有人讨厌他的贪心,变成异类,给同乡丢了脸,就向它吐唾沫,从此它羞愧地钻到潭底去,再不出头露面了。

四、元世祖问道石及拴马石

元世祖忽必烈,因国师丘处机曾在龙门洞住过,并听说这里风景很好,就带领亲贵大臣前来访问,在定心峰东面岩石上与当时龙门派弟子谈论全真教道法,在峰前留有问道石及《无上谈玄碑》。因他带的护卫人员多,这里都是石壁,无处拴马,就将御马拴在前山门悬壁鸦嘴形峭石上。此迹一直传留至今。

主供真神

广援普度天尊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行程35000里)。

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丘处机被描述为一位豪迈奔放、武艺高强的道士,以及抗金护民的民族英雄人物,这也使他更为大众所知。

1227年(正大四年),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逝世,享龄80岁,瑞香氤氲整个北京城三日,世人称奇。元世祖时,追尊其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天下百姓为纪念“邱神仙”的无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为燕九节,岁岁庆祝至今,是京津地区的著名风俗之一。

宝诰

邱祖宝诰

志心皈命礼

隐显莫测,抱道无穷,腹养黄芽,鼎飞白雪,体静潜而藏天地,心寂默而转乾坤,妙夺阴阳,玄超无极,授金丹之至诀,普度后人,演嗣系之传,衍玄裔万世,全真教主,浩德恩师,大悲大愿,大惠大仁,祖师长春,妙道开玄,宏道真人,广援普度天尊。

诗词

元代丘处机

南望龙门一豁开,东迁鹤驭再头回。

深知此域因缘重,未许他方道德该。

俄闻宠命发汧涯,便欲安闲卧陇西。

黄鹄不思千里举,白云犹恋故山栖。

明代诗人李善阎仲实

清代诗人罗彰彝、刘一民方玉润、杨尔勉、刘俯风、谢威凤和丁全斌等。

民国蒋瑞轩、张镜堂、蔡金标、李乐天杨虎城对景福山都有题咏。

这些诗句都抒发了对景福山的爱慕之情。

碑文

元代白玉碑

俗称连山碑,碑身为汉白玉,竖立于四公祠前卷殿内。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清明节立石,为龙门洞最早的修建记事碑。碑首方形,刻有龙戏珠花纹,中有篆书“玉宸宫记”4字,碑文多残损。

丘祖青天歌碑

碑原镶嵌于北山腰石崖上,清雍正三年(1725)所刻,欧体楷书,极工整。全文阐述了道家如何修持、驱魔,达到澄清雾障、明心显性的思想境界等内容。

长春真人本行碑

戊子之秋,八月丙午,余自山东抵京城,馆于长春宫者六旬。将徙居,清和子尹公谓余曰:“我先师真人既葬矣,当有碑。知先师者君最深,愿得君之词刻之,以示来世。”余再让于耆宿,且以晚涂思涸,不足以发明老仙为解,弗从也。乃命其法弟玄通大师、李君浩然状老仙之行,谒文于余曰:父师长春子姓丘氏,讳处机,字通密,登州栖霞人。幼聪敏,日记千余言能久而不忘。未冠学道,遇祖师重阳子于昆嵛山烟霞洞。祖师知其非常人也,以金鳞颂赠之,遂执弟子礼。寻长生刘公、长真谭公、丹阳马公,皆造席下,相视莫逆,世谓之丘、刘、谭、马焉。大定九年,从祖师游梁。明年,祖师厌世。十有二年,师自丹阳公护仙骨归终南,葬于其故里。师乃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人谓之蓑衣先生。昼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隐陇州龙门山七年,如在磻溪时,其志道如此。道既成,远方学者成依之。京兆统军夹谷公奉疏请还祖师之旧隐,师既至,构祖堂,轮奂余悉称是,诸方谓之祖庵,玄风愈振。二十八年春,师以道德升闻,征赴京师,官建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咨访。夏五月,召见于长松岛。秋七月,复见,师剖析至理,进《瑶台第一层曲》,眷迂至渥。翌日,遣中使赐上林桃,师不食茶果十余年矣,至是取其一啖之,重上赐也。八月,得旨还终南,仍赐钱十万,表辞之。

尔后,复居祖庵。明昌二年,东归栖霞,乃大建琳宫。敕赐其额,曰“太虚”。气象雄伟,为东方道林之冠。泰和间,元妃重道,遥礼师,禁中遗道经一藏。师既居海上,达官贵人敬奉者日益多。定海军节度使刘公师鲁,邹公应中,二老当代名臣,皆相与友。贞祜甲戌之秋,山东乱,驸马都尉仆散公将兵讨之。时登及宁海未服,公请师抚谕,所至皆投戈拜命,二州遂定。己卯之冬,成吉思汗皇帝命侍臣刘仲禄持诏迎师。明年春,启行。夏四月,道出居庸,夜遇群盗于其北,皆稽颡以退,且曰:“无惊父师。”是年十月,师在武川进表。使回复,有敕书促师西行,称之曰师,曰真人,其见重如此。又明年春,逾岭而北。壬午之四月,甫达印度,见皇帝于大雪山之阳。问以长生药,师但举卫生之经以对。他日,又数论仁孝,皇帝以其实嘉之。癸未之三月,车驾至赛蓝,诏许师东归,且赐以赆礼。师固辞曰:“臣归途万余里,得驿骑馆榖足矣”。制可其奏,因尽蠲其徒之赋役。师之驰传往返也,所过迎者动数千人,所居户外之屦满,所去至有拥马首以泣者,感人心如此。及入汉地,四方道流,不远千里而来,所历城郭皆挽留。八月,至宣德,元帅邀师居真州之朝元观。明年春,住燕京大天长观,行省请也。自尔使者赴行宫……

寂通居士陈时可撰

龙门洞常住碑记

龙门洞为天地奥区,藏壑於东陇之麓,窈而深,幽而邃,层峦绝,无径可通。丹梯石磴,层俯而下;群峰峭削,实鬼斧所劈。崖瀑淙淙,时作风雨,隐有鱼龙变化,疑骇莫测。异哉斯境,非有神术具巨灵手,辟草开山,则至今一虎豹穴蛟龙窟也。自汉娄景真人诛茅栖止,遂称洞天福地之一,山曰景福,因其人以福其地也,后有丘长春真人藏修于此者七年。仙侣云集,宗支繁庶,至今四海衍为龙门派,是则龙门洞号为祖庭,递代相传,学者宗之,杖履辐辏,每至鸣钟板而食,日不暇给。有道士薛教玉,修炼精严,而接引四方之志尤切,又不屑入城市为次第乞,而常住内仅有供膳粥地一区。考其卷案,原系前任诸君捐俸置买,喜舍常住。其地坐落附近本山左右,然不足耕种。薛教玉相其地势之所宜,山旁有古荒数段,坐落上阴坪狮子湾、交白。东至下阴坪,西至铁马河,南至栗峪沟,北至老马坡,押帖开垦。及余履勘,其地皆崔嵬砠碛,虽获石田,将安所用。若升科起,则后必为常住累,意犹难之。……

康熙五十四年(1751)岁次乙未重九日诰授奉直大夫陇州事加一级罗彰彝撰

旅游景点

一、龙门洞道院

道教龙门派圣地,同时也是全真龙门派的祖庭,主供真武大帝和广援普度天尊。是中国五大悬空寺之一,是历史最悠久(秦汉至今)、建筑最惊险(高差大,海拔高)、道教地位最重要(把祖国道教推到历史巅峰)、自然地理位置最独特(昆仑秦岭衔接地段)、山水聚合,清净纯净清修地(修行圣地)的悬空道观。前身是玉宸宫,亦说龙门玉宸宫、太微玉宸宫,明万历年间,皇帝曾有大修天下宫观之意,景福山玉宸宫便是营建的宫观之一。明天启年间,玉宸宫又进行大规模扩建。玉宸大殿(玉宸殿)是景福山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殿堂,这座在全国古建筑中屈指可数的倚悬崖、洞穴,架木而成的道教建筑,充分的利用地形落差,使其更显其宏伟壮观,气势轩然。

因玉宸宫是景福龙门道教为皇家祈福之地的特殊地位,故布局庄重,陈设考究,各殿堂内道教崇奉的神、仙济济一堂,加上神案、供器、法器等,构成了神秘玄虚的神仙世界。元、明、清各朝代皇帝经常下旨在这里设坛建醮,为祖宗在天之灵祈福颂德,同时也求得神助以使国泰民 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皇图巩固。曾有句话在民间坊市广为流传,“天上玉宸景福间,地下紫霄入云烟。”说的便是玉宸宫和武当山紫微宫。

九级空心铁塔:系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六月,在旧香火炉原迹上建成,全高2.60米,顶层高0.8米,小于塔身,出檐,中层高1.15米,直径0.88米。底座高0.65米,塔身周围有6个缠龙小柱,每棱铸一蹲狮,高约0.8米,空档上孔上分别铸有篆书“天精”、“地闿”、“山寿”、“水炀”、“民富”、“物阜”字样。足部各铸大兽头,中部凹入,间隔空档铸卧象、卧狮各一。造型精巧美观,上镌的兽纹古雅遒劲,属珍贵文物。

大理石花纹摇钱树:大殿山墙头镶嵌的一块半米见方大理石花纹摇钱树,花纹清晰秀气,一棵婆娑多姿的老树枝头金钱累累,恰似硕果垂枝。奇妙可爱之态悠然可掬,久久观赏,不禁令人哑然失笑,堪称世间奇珍。

二、北极宫

又叫无量祖师殿,建在正院北台阶上,由后山根蹑云桥登153级石磴,进入龙门道院即至。为道院最大的5间大殿堂,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气魄宏伟。大殿柱上的一副对牌楹联为清朝同治年间的著名书画金石文字学家、陇州同知云南人方玉润手书,墨迹刚劲潇洒、清丽俊逸。殿中有北极玄穹真武无量祖师金身坐像,两边陪祀四大天王(元帅)站像,威武庄严。桌上供有清代铁铸昊天玉皇大帝坐像,高1米,重约25公斤,头戴王冠,身着蟒袍玉带,面形丰满,另有檀木雕刻的无量祖师坐像,高约1米,雕刻精细。此殿为道场主殿,殿内幢、幡、宝盖、经籍、钟鼓、道家法器俱全,斋醮诵经均于此处举行。木架上悬有云板形片石一块,重约15公斤,用物撞击,声如钟磬,远处可闻。殿台下深处,有作为龙门洞山名的黝深石洞,传说丘处机初到时曾在此居住过,今留有清康熙时刻有龙纹图案并“秀水”二字的石板标志。

三、清和宫

又名丘祖楼,位于北极宫大殿西上侧,与东山门摆成直线。旧时楼内塑有全真教七真人坐像,现改塑长春真人丘处机像。过去有关丘遗留文物皆藏于此,今已佚失。楼3间,结构精巧,经过装修,飞阁流丹,典雅肃穆。

四、太清殿附近殿宇

从东山前方循山路迤逦而上,殿阁亭洞,随山势布置,计有:

1.祀奉道教护法神的灵官殿

2.祀奉东王公的八卦亭

3.太乙救苦天尊救苦殿

4.祀奉天(尧)地(舜)水(禹)三官的太白殿(因首先在太白山供奉而得名),

5.南方火帝真君的火神殿,

6.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内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根据《老子化胡经》所绘的《太上一气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画81幅。壁画全部工笔彩绘,线条飘逸生动、细腻柔美,人物形神兼备,情态各异,线条勾勒清晰生动,色调朴雅,画面人物线条勾勒,清晰生动,色调朴雅,为道教庙观中罕见的艺术珍品,是民间艺术工匠的杰出之作,颇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由太清殿通往混元顶的栈道,长约50米,全在峭壁凿孔,打入铁桩,用木板架桥,游人攀铁索倚壁而登,往往毛骨悚然。

五、混元顶

又名混元阁,此处是龙门洞最高处,海拔1800米,距道院地面约130米。凡来龙门洞者都以有勇气到此一游为乐。混元老祖龛洞全用斗拱临空架设,凿壁衬托,相当险峻,可谓神工鬼斧。垂悬凌空,过栈道,攀铁索,蹬云梯,入此阁,登临此顶,凭栏远眺,茫茫林海,尽收眼帘,四顾旷杳,白云在握,宛如置身云天,顿生“一览众山小”之感。阁内供奉着混元老祖

混元峰顶摩崖刻字:混元阁东侧陡壁上摩崖刻石,竖写有“定日月娄景先生洞”8字,刚劲有力,其左横刻“福洞天记,太子千秋”,字迹较小,原字迹被苔藓封闭,经风雨剥蚀显露。混元阁西侧峭壁另刻有“全真岩”3字。这3处均为峰顶凹入部分的悬崖峭壁,距地面约40米,距峰顶约30米,不论从上从下,于左于右,都无从攀援。镌刻此字,在过去条件下,很难想象。传为西汉方士娄景所留。崖下旧有娄景洞及炼丹炉遗迹,今圮毁难考。

景福山大钟:原置景福山混元顶峰上的三清殿南侧(此殿今尚未修复),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开山道士田守存等38人铸造。钟高1.4米,肩高1.15米,肩外径0.81米,钟口外径1.2米。钟顶为虎头(蒲牢)纹式,互靠成纽结状。钟肩端铸有4个圆形小孔。钟身分为4部分,肩部有“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篆体大字;腹上部有两道龙纹图案,中间为铸者姓名;腹下部铸有喜鹊闹梅、孔雀戏牡丹、双凤朝阳天马行空鱼龙变化、松竹梅鹿、云龙戏珠等纹饰;最下部为八卦爻文,图文清晰。

六、四公祠

过了八仙楼,就是清代整修过龙门道观的道人田守存、黄本善、曾守荣和苗清扬的“四公祠”等,各具特色。

四公祠前卷殿内竖立元代白玉碑,俗称连山碑,碑身为汉白玉。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清明节立石,为龙门洞最早的修建记事碑。碑首方形,刻有龙戏珠花纹,中有篆书“玉宸宫记”4字,碑文多残损。

七、王母宫

殿台下有10多米长的铁索悬梯。在北极宫前仰视,梯上人如蚁蠕动,险峻玄妙,令人惊恐。

王母宫在龙门洞绝岩山腰西侧,祀奉西王母(又名金母)坐像,殿三楹,中高侧低,结构对称,藻绘工丽,全系凿壁架空,四无倚傍。

八、定心峰

又名香炉峰、望山峰,取安定心神意,峰在四公祠前西端,孤峰独立,如同削成,峰顶仅可倚坐数人。因此峰正对丘祖楼,如楼前香炉,故又名香炉峰,也称望山峰,登峰环顾,全洞诸景尽收眼底。峰腰有深洞3处,人迹罕至。

九、三十六洞

1.龙门洞,位于北极宫下。

2.早阳洞,位于龙门洞沟西侧峭壁台阶上,高出沟底20余米,人行道与沟西台地连接,悬崖凿壁架设板桥10余米,宽仅盈尺,用铁索围栏,以通往来。因洞处西面东,能先见太阳故名。石洞内两窟相连,祀奉有药王逊思邈塑像,及有关药王故事画像,洞外仅有丈余台地可以回旋。过去曾在此养驴磨面,供应山场。又因洞处峭壁,下临深渊,杳不见底,加上冷风呼号,急湍轰鸣,临洞令人恐惧。

3.药王洞,位于早阳洞院内。

4.青霓洞,位于早阳洞栈道下北岩壁。

5.范阳洞,位于早阳洞南侧,有上下两洞。

6.八仙洞,位于药王殿后石崖中。

7.湘子洞,位于后山口湘子湾。

8.朝元洞,位于湘子湾旧后山门处。

9.洞中洞,位于湘子湾朝元洞石台。

10.养心洞,位于湘子湾东下方。

11.丘祖洞,位于丘祖楼后,为仅容二人踞坐浅洞。位于七真楼后悬崖上,援木梯铁链登高约4米即达。洞高约1.5米,深约3米,面积约6平方米,是长春真人丘处机修道之处。洞内有丘处机遗物磨性石一块,直径约50厘米,是当年丘祖磨性练功之石。并祀有丘处机座像。洞壁刻有“长春洞”三字。游人、尤其是全真派弟子到此,必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感,必发崇古之幽情,虔诚朝拜。

12.丹阳洞,位于丘祖楼后。丹阳真人马钰修道处,洞均狭窄,仅能一人容身,须攀缘铁索而登。

13.春花洞,位于丘祖洞下侧。春花洞在两洞下侧,传说为丘的女弟子李春花住处。

14.黑虎洞,位于黑龙潭上面悬崖上。

15.三仙洞,位于旧黑虎殿北。

16.雷祖洞,位于三仙洞石壁上,旧供有雷祖木像。

17.青霞洞,位于黑虎殿去道院路旁。

18.丹霞洞,位于青霞洞左侧。

19.卧云洞,位于丹霞洞右侧。

20.禹王洞,位于蹑云桥东岩畔。

21.神虎洞,位于蹑云桥上石蹬北侧。

22.水帘洞,位于蹑云桥上山台边。

23.混元洞,位于混元峰顶。

24.太玄洞,位于混元阁所在地。

25.会真洞,位于子孙宫殿后。

26.白云洞,位于子孙宫北侧壁上。

27.晚阳洞,位于子孙宫白云洞下。

28.列仙洞,位于王母宫下。

29.娄景洞,位于山腰部王母宫下。

30.莲花洞,位于定心峰左下石岩中。

31.心珠洞,位于定心峰顶侧。

32.玉皇洞,位于玉皇阁后。

33.飞仙洞,位于太清殿左侧。

34.蜜蜂洞,位于三清阁右侧石壁上。

35.朱砂洞,位于核桃滩临河断壁下。

36.烟霞洞,位于厨房后面下。

十、二十四潭

1.青石潭 2.莲花潭 3.飞仙潭 4.八龙潭

5.黑虎潭:为后山入口蹑云桥下深陷大石潭,直径约5米,水深1米,一汪黝碧。因潭边怪石嶙峋似虎,故名黑虎潭。山洪暴发时,滚石泥沙与潭内沉积物翻腾而出,奔腾澎湃,山鸣谷应,犹如猛虎吼跃,十分壮观。

6.黄龙潭 7.青龙潭 8.三教潭 9.双龙潭 10.金龙潭11.泪水潭 12.垂瀑潭 13.沤月潭 14.鼓玉潭 15.蛰龙潭

16.鸣鹿潭 17.蛟龙潭 18.漾月潭 19.乌龙潭 20.卧龙潭

21.玉女潭 22.漱玉潭 23.桃花潭 24.碧水潭

三龙潭:即青龙潭、乌龙潭、卧龙洒。位于黑虎潭下游,依次相连。潭西为早阳洞之绝壁,潭东为黑虎潭下之悬崖,两侧如削,峡似闸门,秀水飞流直下,其间由高约3米的两处瀑布相接,惊涛撞击、山鸣谷应,响彻峪谷。雨季,山洪汹涌,水声雷鸣,似蛟龙出穴,巨蟒奔腾。

庙会

陇县的节庆,除传统节日外,当地的主要节庆有正月十九、三月三、四月十四、五月二十、九月九、十月十九等法会和一年一度的“龙门论道·德润众生”龙门洞道文化论坛。景福山在节日期间举办的旅游风光图片展、书画展、龙门文物展、旅游产品展示会和经贸洽谈等活动。

获得荣誉

汉初,景福山被汉景帝刘启封为“景福”、“其景福也”,取大福之意,被尊为至高无上的“隐士仙山”、“灵仙福岩”。

元明时,皇室大肆封号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把真人推崇为“天尊”,元代更是将景福山作为“告天祝寿”、为国家祈福的重要场所,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

景福山以“岳镇乾坤胜景,峰连霄汉名山”之冠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被朝廷列为道教第一名山,景福山成为元代全国最大的道场。景福山在古时称为景福洞天(龙门洞天),龙门洞道院(玉宸宫)也成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祖庭,道徒信众争相朝拜的地方。景福山是中国国家4A级风景区、省级森林公园、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鸡市十大名山之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