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

更新时间:2023-10-21 14:25

杨刚(1905年1月30日—1957年10月7日),女,原名杨季微,学名杨缤。祖籍湖北沔阳,生于江西萍乡。在燕京大学西洋文学系读书,为北方左联发起人之一。历任香港《大公报・文艺》主编、《大公报》特派驻美记者、天津《进步日报》负责人、周恩来办公室主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人物生平

中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国革命的洪流中,才华横溢的她被誉为“浩烈之徒”和“金箭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杨刚与彭子冈浦熙修戈扬被誉为后方新闻界的“四大名旦”(她与前二人还被人称作“三剑客”)。

其父杨会康在北洋政府时期曾任湖北省代省长,她的兄长就是著名左翼作家羊枣

民国12年(1923),入江西南昌美国教会办的葆灵女子学校读文科。

1928年至1932年就读于北平燕京大学英国文学系,受进步思想影响,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初,杨刚自北平来上海。她介绍同在上海的四哥羊枣阅读马列著作和一些进步书籍,向他宣传所谓“实业救国”和西方的民主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救中国。使羊枣逐渐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抛弃了个人主义的立场,立志“绝不离开中国共产党一步”。

1933年用英文写了短篇小说《日记拾遗》,收入斯诺编译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此后在《国闻周报》、《文汇报.世纪风》等报刊发表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和文艺评论。1938年任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主编。在这一时期,她的婚姻破裂,与丈夫郑侃离异(后来郑在福建时死于侵华日军的轰炸)。那以后,杨刚和女儿郑光迪一起生活。

1943年赴美国学习文艺。1944年至1948年,她担任《大公报》驻美国特派员,在美国从事新闻采访,并根据党的安排做国际统战工作。

1948年11月,杨刚奉命归国,经香港到西柏坡,在平津战役中参加接收天津,担任天津《大公报》副总编辑、党委书记。同年5月上海解放,杨刚南下,任上海《大公报》军代表。次年,杨刚调回北京,担任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秘书,同年10月调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秘书。1953年,她任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处长,1955年春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分管国际报道。成为《人民日报》编委中唯一的女性。

1957年5月6日,人民日报社成立“整风领导小组”,成员共7人:邓拓、胡绩伟、杨刚、王揖、黄操良、陈浚、萧风。杨刚名列第三把手。进入6月,“整风”转为反右,原整风领导小组即转变为“反右领导小组”,还加上了新来的总编辑吴冷西。

1957年10月7日清晨,《人民日报》工作人员发现,杨刚衣着整齐,在自己住处的房间里静静地躺着。

闻得杨刚自杀,社长邓拓大惊,马上派人将她送到协和医院抢救,并派编委林淡秋袁水拍到医院了解抢救情况,编辑叶遥也跟着去了。医检发现,杨刚吞服了大量安眠药,已经离世。她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共八大代表。

少时求学

1922年,杨刚进入英文授课的南昌葆灵女子学校,改名杨缤。在“葆灵”几年中,杨刚已经开始写作,曾用笔名贞白、李念群、左洛伊、杨刚全,是学校公认的才女。杨刚在入校后不久接受了洗礼,但“五卅惨案”的发生动摇了杨刚对基督教的信任。

初当记者

翻译《论持久战》

1938年,杨刚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她把毛泽东的名著《论持久战》译成英文出版,把中国共产党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传达给全世界人民。

文学创作

而杨刚的文学创作也展现了一次高潮,撰写大量散文,出版了散文集《沸腾的梦》,其中一些篇章还被有关人士建议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其后出版的历史小说《公孙鞅》、长篇小说《伟大》、政治讽刺诗《我站在地球中央》,均是她在这一时期的杰作。因为《我站在地球中央》这首诗,她在文化圈中被赠予“金箭女神”的美称。

香港《大公报》工作

前线传稿

美国通讯

迎接解放

建国后工作

出版图书

人物评价

1948年,周恩来把刚到西柏坡的杨刚介绍给毛泽东时称:“她是我们党内少有的女干部”。

1983年9月,邓颖超欣然为《文集》题词:“《杨刚文集》的出版,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的优秀女儿——杨刚同志的最好纪念”。

胡乔木为《杨刚文集》作《序》,称她是中国文学界“一位富有热情又富有独特风格和见识的难得的作家。”

1997年10月7日,是杨刚逝世40周年,首都女记者协会举行了纪念座谈会,会上爱泼斯坦萧乾冯亦代吴冷西等人在发言中,以“才华横溢、思想新鲜活泼,学贯中西,对社会、文化和人生的思考敏锐透彻,一生追求真理与光明,清纯如莲,刚正不阿”,高度评价了她。

女儿郑光迪谈到自己和母亲的通信时:“每一张纸都散发着强烈的爱,从第一行一直到最后一行。她称我为‘最亲爱的孩子’,挂念我告诉她的每一件事,回答我提的每一个问题,按照她的世界观指导我对每一件大事、小事的认识,纠正我她察觉得出来的每一个偏差。我曾是妈妈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一部分,欢乐的一部分,而她却为了更重要的事而割舍了。她那割舍了的青春、美丽、才华、爱人、女儿、家……这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理想、追求,为了她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神圣的革命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亿万人民的幸福,她甘心舍弃了她几乎全部的个人生活,而把每一分钟都献给了革命工作和进步事业。”

斯诺著《活的中国》的英译本中除选有鲁迅、茅盾、巴金等人的作品外,其中还有一篇以“佚名”署名的《日记拾遗》。这位“佚名”即是杨刚。斯诺曾这样介绍作者:“佚名是中国一位女作家,为了不让人知道她的真名而使用的笔名。她出身于湖北望族,即中国一个上层旧式家庭。父亲是个有势力的地主,又是省政府的官员。佚名所写的小说不甚为人所知,但她对中国最年轻有为的几个作家颇有影响。她大胆地运用迄今被中国文艺界视为禁区的社会题材,她的勇气显示出一种解放精神,势必使那些认为中国艺术不能以革命气概断然与过去决裂的人大为震惊”。

著作书目

沸腾的梦》(散文集) 1939,上海美商好华图书公司

公孙鞅》(历史小说) 1939,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我站在地球中央》(长诗) 1940,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桓秀外传》(中篇小说集) 1941,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东南行》(通讯、报告文学集) 1943,桂林文苑出版社

《美国札记》(通讯集) 1951,世界知识出版社

杨刚文集》1984,人民文学出版社

《傲慢与偏见》(译作 美国著名女作家奥斯登的代表作),1935年,商务印书馆

其它还有:

1987年在上海《小说界》第四期上发表的英文长篇小说《挑战》和散见于解放前后报刊上的诗歌、散文、通讯、国际社评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