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

更新时间:2024-09-13 15:10

沙面(英文名:Shameen),别名“拾翠洲”,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东西长约862米,南北宽约287米,面积为0.3平方千米。沙面曾是广州的重要商埠,岛内设立过个国家领事馆,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被称为“露天博物馆”。

命名

广州不少地名以“沙”作通名,但指的并不是供人休闲嬉戏的沙滩,而是在江心堆积的小岛,或是沿海濒江淤泥层积成的平坦陆地。通名“沙”的特殊义,与广州地理环境的变化有关。广州地形大致是东北高,西南低,依次为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等,由此冲蚀下来的泥沙,同西江、北江、东江三江带下的沙泥流汇于珠江附近,逐渐形成平原;珠江中那些由泥沙淤积成的大小不一的陆地,粤语区人称“沙”、“洲”或“沙洲”。沙面,曾称拾翠洲。因为它是由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称“沙面”。珠江白鹅潭畔的“沙面”,清初叫“中流沙”,咸丰九年(1859年)运石填海,修筑石堤形成岛状,故又称“沙面岛”。

历史沿革

清朝之前

沙面最初仅拥有0.3平方公里占地面积的小岛。宋、元、明时期,沙面是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

清朝时期

在1859年前,沙面岛与旁侧的六二三路相连,多为渔民聚居,同时沙面上还建有两座要塞炮台,是国内外通商及抵御外敌的要地。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由此令广州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并由此开始在广州建立租界领地。1859年,沙面岛在清政府的注资下正式开展租界建设工程,岛上的寮民被迁徙,拆除炮台。环沙面岛四周筑起堤围,挖建沙基涌,从而令沙面岛与六二三路以一河相隔,成为一个独立封闭的地方,沙面岛的雏形出现。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沙面相继沦为英法两大势力租界。由于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随之又有十多个列强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不久多家外国银行、几十多家洋行也在沙面从事商贸活动,其后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会所,也开始在沙面相继成立。在此基础上,英法两国及已拍得土地的各业主开始大兴土木,英国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进行改造,包括完善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如建造领事馆、医院、银行、教堂、酒吧等,英租界初具规模。1889年,法国开始打造法租界,随着美、德、意、荷、葡等国领事馆的进驻。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形成较完整的建筑街区,含领事馆教堂、银行、邮电局、商行、医院、酒店、住宅、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

民国时期

1941年末,美英两国对日本宣战,而后日伪军接管沙面租界,次年为标榜“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将沙面的管理权转交给当时的汪伪政府。而当时的汪伪政府为表示亲日示好,将租界内尚未进行命名的道路以围绕“亲日”主题进行命名。1943年2月23日,法国维希政府发表声明,撤销在华治外法权,放弃法租界的行政管理权。6月5日,法国维希政府驻广州领事在日本驻广州总领事石川的监督下,将沙面法租界“交还”给伪广东省政府。至此,汪伪政府全部“收回”了沙面英法租界。1945年8月,日本投降,汪伪政权瓦解,国民政府收回了沙面。1946年10月24日,沙面正式成为广州市辖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与苏联、波兰、越南等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确立,其他国家的外事机构亦设立在沙面,1957年,广州市政府为取缔沙面带有殖民色彩、美化侵华行径的路名而进行重新命名,以简单的“沙面+数字序号”作为基本结构。1959年,周总理视察沙面,指示要妥善保护此地风貌,以作革命史迹见证。1978年,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著名港商霍英东先生抢得先机,相中白鹅潭畔沙面南岸,填江建中国第一批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1996年,国务院公布沙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面定为整体性文物保护区,其中53栋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

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东西长约862米,南北宽约287米,面积为0.3平方千米。沙面用河涌与市区隔开,以桥相连,其规划用一条贯穿东西的主干道辅以几条纵向的次干道将其划分为大小不等的12个小区,区内再分为106个小区,建筑主要围绕中心绿地建成,其间道路绿化占了相当大的面积。沙面所在的广州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7月平均气温28.7 ℃,1月份平均气温16℃,年均降雨量1720毫米, 平均相对湿度77%。由于岛上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群颇具特色,被誉为“羊城第九景”。

生物多样性

沙面岛内古树名木共137棵,其中古樟树共68棵,其他为榕树等树种。三百年以上2棵,均为樟树;两百年以上40棵,百年以上95棵,其中古樟树主要分布在沙面北街、沙面大街、沙面南街以及沙面一至四街。

景区布局

沙面整体呈现“三横五纵”格局,由沙面大街、沙面南街、沙面北街、沙面一街等街道组成了整个街区。街区内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重要景点自东向西依次为海关馆舍旧址、广东外事博物馆、英国雪厂、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英国领事馆、汇丰银行、基督教沙面会堂、苏联领事馆等。

重要景点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

沙面露德圣母堂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占地面积 839.75平方米,可容纳 200人。原名沙面天主堂,因花园南边原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得圣母像而得名。是法国驻穗领事馆的教友过宗教生活而设立的。该教堂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一街交界的东北转角。由大堂,神父楼、修女楼、圣母山组成,大堂在前,神父楼在后偏东,修女楼在后偏西,圣母山在大堂偏东。现有附属建筑二幢,一幢为两层楼房,一幢为平房。教堂基本保存完好。立面主要门窗的山尖和塔楼四角的小尖塔,八角形攒尖顶上复杂的采光窗和棱垛,还有下连续的小尖拱和由上向下授粉的扶壁柱。反映出天主教堂神秘而向往“天国”的特征。

法国领事馆旧址

广东外事博物馆位于广州荔湾区沙面南街20号,建于1890年,原为民国时期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楼高两层,坐北朝南,檐口高度为9.75米,总高为15.0米,建筑占地面积580平方米。该建筑室内已经修葺,部分复原,外立面已经恢复至较早时期的式样,现为广东省外事博物馆。广东外事博物馆建筑内部至今还保留着100多年前使用的木地板,楼梯边沿的木制扶手体现出浓郁的历史氛围,窗户顶部的半圆拱顶窗花设计,体现出了当时西方建筑风格的流行主题,是全国首家地方公益性外事专题博物馆。

基督教沙面会堂

基督教沙面会堂,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岛西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堂。史上曾称为广州外国人教堂、圣公会基督堂、沙面基督堂、基督教沙面堂,现为广东省基督教沙面会堂,简称“沙面堂”。 沙面堂建于晚清时期,约1865年与当时英国大使馆同为岛上最早竣工建筑之一。该堂原为广州通商口岸外国船员崇拜之用,逐步发展为外国人公共崇拜教堂;后英国圣公会(Church of England)港粤教区主管时改名基督堂,后由中华圣公会华南教区接续管理。1996年,沙面堂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重点文物。很多新人结婚时会选择它作为拍摄婚纱照的必选景点之一。

海关馆舍旧址

海关馆舍旧址,位于广东省沙面岛的东端,历来称为“海关俱乐部”或“海关红楼”,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坐北朝南,柱廊式,具有英国乡村寨堡风格,主楼本幢建筑地上三层,半地下一层。主楼位于南面,副楼位于北面。它曾作为粤海关大楼、粤海关中高级外籍官员会所及住宅、海关宿舍等。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后逐渐被空置。2006年,广州海关为配合沙面迎2010年亚运环境综合整治重点项目的实施,对红楼进行了修缮和环境整治,保留和修复了建筑中大部分构件。

印度人住宅旧址

印度人住宅旧址位于沙面一街,建于19世纪末,坐北朝南,主楼建筑占地面积890平方米,檐口高度9.23米,屋面现在已经改为平屋顶。正立面第二层为券廊式,拱边饰细致,连续的拱券使建筑立面富于韵律变化,外观秀美。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国雪厂

位于沙面北街29号、31号。建于20世纪初。坐南朝北。前部结构是外砖承重墙,内钢筋混凝土框架;后座是钢筋混凝土框架。早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该峰建筑地上4层,前部有半地下1层,檐口高度17.2米,总高20.1米(未计4.7米旗杆高)建筑占地面积1182平方米。平顶屋面。原HK牛奶公司制冰厂是现存沙面近代建筑中唯一的一座厂房,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部为办公住宅,后部为厂房。厂房地面分东西两个车间,中间隔一个天井。东车间现加建多层,当时的吊车牛腿还在。东车间后部有一钢筋混凝土螺旋楼梯可直上车间天台。现下部楼梯已拆,但上部旋梯仍在。车间天台现还保存天台房子和屋顶水池。

汇丰银行

汇丰银行位于沙面大街54号,原汇丰银行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四街交界的东北转角,该建筑西、南两面临街,都是主立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楼房。主入口朝西南。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口高度18.7米,总高28.8米(不计杆高),主楼建筑占地面积1140平方米。屋顶为平顶,并建有塔楼,建筑平面星南北向长方形,东南部与西南部作削角处理。西、南两主立面的面材和造型基本一样:竖向三段式分明,横向除屋顶外中轴对称。下段的出人口采用西方灰白色花岗石古典山花门,山花门上方勾出放射状饰线。为了左右对称,有3个窗也做成山花门状。该建筑初建于1865年,重建于1920年,属于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1996年,汇丰银行旧址被公布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联领事馆

苏联领事馆位于沙面大街68号,建于1916年。抗日战争期间曾做德国领事馆。坐北朝南。砖、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楼房。英国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主楼建筑占地面积628平方米,前院150平方米,后院145平方米。口高度14.85米,总高16.8米。平屋顶。苏联领事馆主楼前有小院、围墙。后有小院、副楼,主、副楼间距5.5米。正立面和东西侧立面各层都设外廊,后立面第二层设挑通长阳台并有混凝土天桥通向副楼。建筑外立面除挑檐、栏杆、女儿墙外都用高质量清水红砖装饰,不加油漆,水泥石灰勾缝,故有沙面“西红楼”之称。

英国领事馆

英国领事馆位于沙面南街44号、46号。广州英国领事馆于1886年迁人沙面,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重建,是沙面占地面积最大的外国领事馆。原含一昨两层主楼、两率两层副楼及一些单层平房。主楼居中朝北。两座副楼位于主楼后面分居两侧,呈“品”字形,围合成一个内庭院。20世纪80年代末广东省外事办公室拆除丰楼,在地另建5层新楼。现仅存东、西两席副楼。东楼坐北朝南,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层楼房,屋顶有央层,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总高15.8米。西楼坐西朝东,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层楼房,屋顶有梯屋。为混有巴洛克风格的折中主义建筑。建筑占地650平方米,总高14.3米。

美国领事馆

美国领事馆位于沙面大街56号。建于20世纪初期,曾做正金银行(日)。坐北朝南。平顶,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楼房。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檐口高度13米,总高16.8米,建筑占地面积950平方米。该建筑有两个沿街立面。正立面人口设三开间的门廊。门廊支柱用多立克式组柱,前为双圆柱,后为双方柱,都按西方柱式向上收分。她面用拼图大理石装饰,两侧墙设西式圆形平面壁龛。

东方理事银行

东方理事银行建筑全部外墙表面仿海边水成岩石装饰,气势磅薄在沙面近代建筑群中仅此一例。东方汇理银行原名“印度支那银行”或“越南银行”,创立于1875年,总行设在法国巴黎,商业银行性质。

渣打银行

渣打银行位于沙面大街49号。建于20世纪初期。主人口向东北。平顶屋面。钢筋混凝十结构三层楼房。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主楼建筑占地面积680平方米,檐口高度16米,总高18米。原渣打银行位于现沙面大街与沙面三街交界的西南转角。平面近似正方形。东、北两立面的面材和造型基本一样,均为灰白色的水刷石护面。现建筑外立面基本保持原状,室内木楼梯、木门窗、壁炉、天花、线脚保存完好,第一层大厅已加建混凝土夹层。

国民政府广播事业管理处

国民政府广播事业管理处位于沙面北街73号,北立面正立面入口采用西方山花,凹门廊形式,而二层却挑出一凸窗,一凹一凸,颇具特色。立面采用西方当时流行的仿石工艺和岭南传统水磨青砖对缝贴面相结合。两侧巷的巷门保留原铆接铁门,首层铁窗花和第二、三层挑台都体现当时流行的新艺术运动装饰特色。

文化活动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

2020年,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第四届)举办期间,世界著名华人大提琴家马友友“闪现”沙面中心大街,联手广州青年交响乐团为游客市民带来巴赫的音乐,给沙面带来更多国际元素。

“沙面潮FUN啤酒节”

2023年五一期间在沙面举行的“沙面潮FUN啤酒节”,除了“吃”“喝”之外,活动期间还有小提琴演奏、歌手献唱、DJ打碟、舞蹈快闪、小丑演出等丰富多彩文娱活动,让游客在满足味蕾的同时还能享受视听盛宴。成为游客到广州的打卡地点之一。

公共艺术季活动

2020年8月,沙面举行首届公共艺术季活动,活动汇聚国内外16位知名艺术家创作力量,为市民群众奉上17组(20件)当代艺术精品。主要作品包括范勒灵《城市生活》、杨义飞《个体/集体》、LAAB工作室《小小星球》、乔伊·布朗《甜蜜的负担》等,活动期间,沙面还举行了风情文化摄影展,展出国家级传承人张民辉、谭广辉;省级传承人翟惠玲、刘钜华、尹志强、刘柏浩等12位大师精选200多件作品。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沙面时便早有见地地指出“要保护沙面原貌和环境”,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市政府推动沙面岛整饰工作,其内部的建筑物普遍得到修复与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2021年,荔湾区政府启动沙面岛综合环境品质提升和市政配套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位于沙面岛西南侧的黄沙码头人行桥改建为车行、人行桥,总投资约9100万元。

保护

1992年,沙面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区。1996年,“广州沙面建筑群(清)”“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 ,“沙面历史文化街区”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00年,广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广州沙面近代历史文化保护区整治规划》,为沙面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进行了技术储备。2001年,广州市文化局编制的《广州沙面建筑群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复,由省文化厅批准实施。2004年,为进一步推动沙面地区历史文化保护,改善沙面地区环境和交通设施水平,使合理的保护利用要求落到实处,广州市规划局组织开展了《广州沙面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详细规划)》工作。

2019年,沙面岛取消了上8个分散的停车场,机动车统一停放在可容纳480个车位的新建机械停车楼内,空出的停车空间改造成82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实现人车分流。岛上的人行道拓宽了1320平方米。全岛三线下地,9座老院子和3处围蔽经营场所变成了“口袋广场”,5条老旧巷子重新“穿衣戴帽”,成为沙面生活景观的一部分。2020年4月,沙面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了一个新的“头衔”—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5月,沙面改造完成了66栋建筑照明,并采取‘半照明’理念来区分明暗,取消了沙面岛上8个分散的停车场,机动车统一停放在可容纳480个车位的新建机械停车楼内,空出的停车空间改造成82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实现人车分流。岛上的人行道拓宽了1320平方米,16处无障碍设计等被优化,打造“西广州夜景博物馆”。

相关文化

新古典主义风格

古典主义提倡建筑要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装饰。特点:模仿西方古典主义手法,追求雄伟,风格严谨,建筑平面规整,立面对称构图。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础,以古典柱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代表建筑: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在沙面比较多,沙面南街 24 号的汇丰银行职员住宅。

殖民地券廊风格

殖民地券廊风格是西方建筑传入东南亚、印度后,为适应当地高温潮湿气候而产生的,又称为伊丽莎白式的回廊式。特点:平面简单,立面是连续的拱廊组合,形式简洁,线脚明朗而无其他装饰,最大的特征是建筑外围设一圈或一段外廊。代表建筑:沙面大街 52 号英国传教士公寓。

新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风格因其通常在古典等风格上加上巴洛克装饰,故也可称为折衷主义。巴洛克在西班牙语里是“不合逻辑”的意思,主张大胆创作。新巴洛克风格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特征:在拱券上加以弯曲的巴洛克装饰,或者在阳台、窗楣等处加以流畅弯曲的巴洛克线条。代表建筑:沙面北街 91-99 号单元式住宅。

现代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风格它是20世纪影响范围最大的一种建筑风格。特征:强调摆脱历史上建筑式样的束缚,注重功能需要,平面和里面都很自由,形体为简单的几何组合,墙面光滑,很少有装饰。代表建筑:沙面南街12号,沙面一街4-14、16-20 号,四层住宅,是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已经是“国际式风格”的平屋顶多层单元住宅。

重要事件

历史事件

1859年,英法两国正式向广东巡抚毕承昭要求租借沙面,7月,两广总督黄宗汉被迫答应英法的要求。1861年(咸丰十一年)9月3日,英法两国官员分别与两广总督劳崇光签订了《沙面租界协定》,中国政府则放弃对沙面的一切权利。1910年,英、法两国兴建沙面水厂、水塔,在沙面通往沙基的东桥、西桥,设有铁闸,派警员把守,还在桥旁修建碉堡,架有小钢炮、机关枪;在白鹅潭河面上,停泊军舰。使沙面实际上成为了殖民主义者的一个侵略据点。

1883年8月12日,在广州河南发生了一起英籍海员罗根无故枪杀中国儿童1名,打伤成人2名的事件。事后,英国政府拒交凶手,引起广州群众的激愤。时隔不久,在英轮“汉口号”上,葡籍水手狄亚士又将中国搬运工人罗亚芬踢伤落水而死。在场民众提出强烈抗议,要求该船交出凶手,但为英国船长拒绝,并驾船逃窜江心。广州群众愤而冲人沙面租界,烧毁英、美、法、德房屋14间,打伤洋人1名。后经多次交涉,英方不但拒交凶手,反向中国索取赔款。不久以后,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终以赔款了结。

1925年5月30日,广州和香港的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香港大罢工,沙面的洋务工人亦加入了这一罢工斗争的行列。1925年6月23日,广州工人和学生等10万人组织了反帝集会和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路经沙基时,被驻扎在沙面的英、法侵略者血腥屠杀,酿成“六二三沙基惨案”。为了千秋万代牢牢记住帝国主义的暴行,中国人民便把沙基马路改名为“六二三路”,并在沙面西桥头,建立“毋忘此日”的纪念碑。

所获荣誉

1992年,沙面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区。

1996年,广州沙面建筑群(清)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 ,沙面历史文化街区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2013年,沙面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2022年,沙面·西堤旅游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2023年2月,入选为“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2024年5月,入选广州市第一批广州市永久保护绿地名录。

价值意义

沙面曾是广州的重要商埠,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建立在此的机构,包括太古洋行(英)、美孚洋行(美)、三菱洋行(日)、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这些至今还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大鳄。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巴洛克式、哥特式、折衷主义风格、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曾经的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沙面因此被称为“露天博物馆”。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全天,建议游玩时长:3小时。

门票价格

免费。

周边交通

可坐地铁黄沙站F出口下,地铁文化公园站A出口下。

可坐公交1、9、57、123、188、208、209、217、219、236、270、297、538、552在六二三路站下,也可坐公交81、102.103.105、106、110、238、538在文化公园站下。

可坐水上巴士1在西提码头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