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吟

更新时间:2024-07-03 20:41

《病中吟》,又名《安适》,亦名《胡适》,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二胡作品,也是刘天华音乐创作的处女作。

创作背景

病中吟酝酿于1915年,初稿完成于1918年。1911年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跌入了封建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当时年仅16岁的刘天华,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继续升学,随其兄刘半农赴上海参加了“开明剧社”的工作,同时学习了钢琴、小提琴和西洋铜管乐器。1914年剧社解散,他便返回家乡在江阴华澄小学任教,由于不善逢迎,半年后即被解聘。

1915年春,刘天华的父亲不幸病逝,年仅20岁的刘天华在贫困失业、父亲去世的双重打击之下,因忧愁患病,精神上十分痛苦。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买了一把竹筒二胡,凭着学过小提琴的经验,通过自学摸索,掌握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在每天反复拉奏二胡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心境,渐渐孕育了《病中吟》。

曲体结构

全曲一共有64小节,分为三个段落和一个尾声。第一段是4/4节拍的慢板,有32小节;第二段是4/4节拍的中板,较第一段略快,有16小节;第三段是4/4节拍的慢板,有8小节;尾声是4/4节拍快板,有8小节。单从每段的小节数目就可以看出,乐曲第一至第三段的篇幅成倍递减,尾声与第三段篇幅相同,但每拍上的音数与第二段相同旋律比较呈递减态势,是在第二段基础上所形成的变化重复。由此可见,乐曲的4个部分均已形成完整的段落结构,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四段体的结构(见例1),每段的篇幅递减与由慢到快的速度有机结合在一起。第三段的慢板作为一个再现核心旋律音调的段落,有着全曲再现段的意义,使乐曲的情绪显得更加迂回曲折、婉转缠绵,准确地揭示出作者忧国忧民又矛盾、不安的内心情感,同时在结构上也形成以“慢、快、慢、快”速度变化为基础的循环体。

演奏技巧

按照刘天华先生在乐谱中的段落划分,这首乐曲分为三个乐段和一个尾声,共是四个部分。演奏这首乐曲主要应在重要的乐句和音符上把握好“动”与“静”的对比效果,在相同的旋律中运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变化技巧。要使乐曲的进行充满了矛盾和动感,做到既起伏自如,又一气呵成,从而表现出乐曲的真实情感,并充分地发挥二胡特有的音色和艺术效果。比如乐曲第一段的情绪要求以“静”为主静中寓动;第二段则是第一段情绪的发展和继续。为此,在处理时就要抓住第一段开头的“静”做文章。在演奏中要精心细致地安排好不同的揉弦方式。比如“滚揉”“压揉”*滚压结合的揉弦”以及“不揉弦””迟到”和“早退”揉弦等等;在揉弦的幅度和频率的变化以及“滚揉”与“压揉”结合的分寸和运弓力度及弓速的变化安排等方面也要细致地下功夫。在演奏第15和第16小节的大滑音时,要特别注意按音手指在琴弦上滑动的分寸:从低音滑向高音时要按照渐弱的感觉处理,尽量将高音隐去;从高音滑向低音时要使声音由弱和较为模糊过渡到清晰,从而造成内心极度苦闷的音响。后面第29和30小节以及第二段中的第38小节也应该照此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地表现好乐曲中那抑郁悲苦和低吟慢诉的音乐形象。

第二段的速度比第一段要快,其基调以“动”为主。为了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开头的一小节要按照慢起渐快的律动来演奏。与此同时,较快频率和较大幅度的揉弦以及速度较快的运弓也是演奏这一段必不可少的技巧手段。从第39小节开始,旋律的进行要环环相扣、一句紧似一句,从而奏出富有激烈动荡的音响效果,表现出奋力抗争的音乐形象。在处理这一段时,鲜明的分句感觉和自然规律线的起伏以及重音的安排也是保障音乐情绪得以充分渲染的重要弓法。从第47小节开始要使音乐渐慢下来,但演奉的力度和音量反而要渐强,在第48小节的第三拍要强制性地将旋律音拉宽最后的两个音要突然地弱下来。同时在两音的中间要造成间歇(休止),以表现感叹唏嘘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第三段只有八个小节,但更加充分和生动地表现了苦闷和无望的情绪。演奏时要较第一段夸张一些在速度的安排上也更自由。其中第53至56小节要突出力度和速度(音符进行速度和运弓的速度)方面的鲜明对比,以表现悲愤和绝望的情绪。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尾声,前五小节在强烈急速的气氛和奋力抗争的情绪中进行。此时的音乐旋律跌宕起伏、激烈刚劲表现了殊死搏斗的决心和音乐形象,演奏时要以大幅度的运弓和快频率的揉弦相结合。自第62小节的大滑音开始,音乐的情绪急转直下,充分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无力回天的悲惨结局。此时的演奏要在大滑音的分寸和最后三个颤音上下功夫:大滑音要奏得凄厉,有一落千丈的感觉;头两个颤音要奏得较重较快,并且每一个音都要有明确的音头,以表现痛苦挣扎的动态形象;第三个颤音的演奏要做到慢起渐快后再逐渐放慢、弱起渐强后再逐渐减强,要以强弩之末的感觉奏出无力呻吟和“人生何适”的绝望情绪。总而言之,这样奏出的三个颤音,动与静的音响对比和特定的音乐形象就能够表现得更为生动。

艺术特色

乐曲采用了有再现部的三部曲式结构,另有一个尾声。第一段用连绵不断的长句法写成的低回高转的曲调,好象是倾诉不完的郁闷,表现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第二段出现了用短时值的休止符切开的,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急促的旋律进行,节奏果断有力,表现了一种要从苦闷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的愿望,以及誓与周围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抱负。这一段虽在音调上和第一段有联系,但在节奏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段又短暂地再现了第一段中那种连绵不断的曲调,犹似虽有斗争的要求,但又为现实所困扼而无能为力。尾声中,斗争的意志不断加强,似欲决然作弧军奋战;突然加快的八分音符连续进行,强化了这种效果。当音乐发展到顶点时,旋律戛然中断,情绪急转直下,十二度的下行滑音,造成了一种回肠欲断的悲恸效果,全曲在宛如痛苦呻吟般的颤音声中结束。

作者在标题中提出的人生“安适”的问题,通过音乐的时而幽咽微吟,时而激愤高歌,时而深情顺诉,时而呻吟叹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评价

刘天华所作的《病中吟》不仅是他所创作的第一首二胡作品,同时也是一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器乐作品。《病中吟》并非如题目所言,是一首表现病痛缠身、悲苦交加的作品,而是在当时社会动荡剧变之中虽面临种种难解之疑问,但不丧失希望、不放弃追寻的积极之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