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鼻羚羊

更新时间:2024-07-22 20:29

高鼻羚羊是偶蹄目牛科高鼻羚羊属哺乳动物,又称赛加羚羊、赛加羚、大鼻羚羊。仅雄性具角,斜向后上方伸出,角呈淡琥珀色微透明,具明显的环棱,角上部至尖端处光滑无轮脊,角质坚硬。体毛浓盛,背毛棕黄色,腹面和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灰白色。吻鼻部明显延长,鼻脊中部隆起膨大向下弯曲,因而得名。

形态特征

高鼻羚羊体型中等,体长1.2-1.7米,尾长7.6-10厘米,肩高75-80厘米,体重36-69千克;背部黄褐色,臀部、尾、腹部白色,夏毛短而平滑;冬毛色淡、浓密且长;四肢较细;仅雄性具角,角长20.3-25.5厘米,淡琥珀色,具明显的环棱;鼻骨高度发育并卷曲,内布满毛、腺体粘液管;在每个鼻孔中均有一特殊的具粘膜的囊,可使吸入的空气加热并变得更加湿润,同时也与灵敏的嗅觉有关。

雄性具角,长28-37厘米,基部约3/4具环棱,呈琥珀色。因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向下弯,鼻孔长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体毛浓密棕黄色,腹部和四肢内侧带白色,冬毛灰白色。

栖息环境

鼻羚羊栖息于荒漠或半荒漠草原地区。每年秋季集结成大群,南迁到较暖的山谷草原,次年5月左右再迁回夏季栖息地。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动。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冬季向南移到向阳的温暖山坡地带。

生活习性

群居,随季节性迁移,每年秋季集结成大群,南迁到较暖的山谷草原。春季组成5-6只至20-30只的群体,然后又集结成大群,向北迁移至夏季草场,其迁移行程可达250-400公里。这种动物颇善奔跑,奔跑速度极快,时速可达每小时100公里。即使是刚出生5-6天的幼体,奔跑的时速也可达30-35公里。嗅觉、视觉均非常灵敏,既可用嗅觉察知天气的变化,又可靠视觉见到1公里以外的敌害。

植食性,主要以草类及低矮的灌木为食。取食的植物种类很广,包括许多有毒或含盐碱的种类。极耐渴,在取食青草季节能长期不饮水,只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情况下才寻找水源。

分布范围

分布于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联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区域性灭绝:中国、摩尔多瓦、波兰、乌克兰。

繁殖方式

高鼻羚羊是一雄多雌婚配制,性比约1︰4 。发情期从11月下旬开始,发情期间,雄性的鼻子膨胀起来,且不进食,雄性间会发生激烈的角斗,死亡率极高。经过5个月妊娠期,4月份为繁殖高峰期,胎仔数1-3仔,一般一胎产下2仔。幼羚1个月后即开始食草,雌性岁末(约8月龄)即可参与繁殖,雄羚次年方成熟。

高鼻羚羊的繁殖力很强,当年生下的幼羚85%左右都加入繁殖,老羚羊96%参加繁殖。条件好的话,高鼻羚羊的增长率可以达到60%-80%。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中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已引种回国,在甘肃新疆半散养,为恢复野外种群进行实验和研究。

现存2个亚种中,指名亚种(S. t. tatarica)在一次大战结束时几乎灭绝,仅剩不足1000只,到二次大战结束时,其种群数量已恢复到9万只,到1960年,上升到130万只以上,但近十几年来又大幅度下降过半(万自明,1995年)。原分布于中国新疆西北部的为蒙古亚种(S. t. mongolica),经多次调查,均认为野外已经绝迹。该亚种在20世纪40、50年代广布于蒙古西部的湖泊周围。50年代末期,其数量已经下降,到1979年大约只剩下200只(万自明,1995年)。也有推测,新疆西部中国与苏联边境地区可能尚有极少数残存。

甘肃省是荒漠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分布区域,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经过多年的苦心繁育,中国高鼻羚羊等濒危野生动物种源得到有效保护。目前,中国多种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相关文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