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来亨

更新时间:2024-09-14 09:43

李来亨(?-1664年),陕西米脂人,李过之子。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后为南明抗清将领。

人物生平

崭露头角

其早期经历不详。按一般说法,他是李过的养子。李自成牺牲以前,李来亨长期在李过部下,名声不显。大顺军联明抗清以后,李过成为忠贞营主将,李来亨在永历元年(1647年),受封为三原侯。顺治六年(1649年)冬,李过病死,忠贞营由高一功和李来亨等人统率。

联明抗清

由于常常受到明文武官僚的刁难歧视,高一功、李来亨等人决定长途跋涉,前往夔东地区开辟新局面。这里山高林深,依凭大江,形势十分险要。早在顺治二年到五年,李过、高一功为首的大顺军余部曾经两度在这一带坚持抗清,熟悉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情。

顺治七年(永历七年,1653年)十二月,永历朝廷任命大学士文安之为督师,经略川、楚、秦、豫军务,负责协调川东鄂西各部抗清武装的行动。文安之赴任时为了示之以恩,请求朝廷给各部首领加封晋爵,得到永历帝的批准,李来亨晋封为临国公。同时晋封的还有益国公郝摇旗、荆国公王光兴、皖国公刘体纯靖国公袁宗第宜都侯塔天宝、阳城侯马腾云、岐侯贺珍等。

顺治八年(1651年),忠贞营从广西横州地区出发,经柳州象州融县、古泥等地进入湖南西部。途经保靖时,遭到当地土司彭朝柱的袭击,高一功不幸中毒箭身死。忠贞营在李来亨统率下冲破阻拦,到达湖北建始县。次年(顺治九年),来亨率部渡江,在兴山县境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基地。李来亨在兴山县七里坪设置帅府,任命了知县等地方官员。由于当地人烟稀少,土地浇薄,生产很不发达,李来亨一面招徕居民恢复生产,“相附者众”;一面组织士兵屯种山田。“岁收麦粟草棉供粮食衣履”。为了取得山区缺乏的物资,李来亨严格实行保护民间贸易的政策,下令禁止抢掠商贩,还派人出外收购食盐和铁器,荆州以西的居民往往私自来兴山一带同农民军做生意。正是因为李来亨等人重视农业生产,注意保护民间贸易,夔东抗清武装直到最后被优势清军扑灭时,基本上保证了军队和居民的物资需要

尽管客观上的条件十分艰苦,李来亨始终没有改变坚决抗清的初衷。顺治十年(1653年),他带领部众东出当阳县,击毙清将汪吉…。顺治十二年(1655年),李来亨等夔东抗清将领同掌握了永历朝廷实权的孙可望建立联系,配合作战。

顺治十四年,孙可望叛变,投降了清朝,西南抗清局势逐渐恶化。顺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蜀王刘文秀病死。反映了大西军部分高级将领希望同大顺军余部并肩作战、挽救危局的热切心情。这年内清廷部署三路进军云南,永历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矢志不渝

为了拖住清军的后腿,永历朝廷派出使者联络夔东十三家兵马进攻重庆。在阁部文安之、太监潘应龙的组织下,李来亨等“十三家”于十二月初先拨官兵七千、战船一百五十八只溯江而上,联合梁平万县一带的谭文谭诣谭弘所部兵力直抵重庆城下,三面围攻;后续部队分水陆两路源源而来。然而,在重庆城下却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内讧,谭诣和谭弘刺死谭文,投降清朝。抗清力量内部的离析,使这次挽救永历朝廷的计划完全落空了。

李定国兵败撤离昆明以后,永历朝廷曾经就何去何从进行讨论,有人建议绕过清军主力,进入川东同李来亨等人为首的农民军汇合,结果被当权者否决。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1661年),永历帝被俘,次年被绞死,李定国也病死边徼。清廷派遣使者向夔东农民军宣布永历朝廷已经覆亡,希望达到招降的目的。李来亨置之不理,仍然坚持抗清。

重创官军

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清廷决策对夔东抗清基地实行三省会剿,由四川、湖广、陕西各抽调三万名官军,齐头并进,扑向夔东抗清基地。后来又续调驻防西安八旗兵由傅喀禅等统领南下四川,增强西线兵力;从京师派都统穆里玛图海率领八旗禁旅南下湖广,增强东线兵力。二年正月,四川官军攻占了袁宗第部驻守的大昌县。袁宗第跳崖逃出,同郝摇旗合营。原来据守大宁的岐侯贺珍这时已经病死,部众由他的儿子贺道宁带领向清四川总督李国英投降。

在西线形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湖广清军也从东面步步进逼,占领了兴山县境出长江的香溪口。七月,郝摇旗、刘体纯带领部下精兵会合李来亨部,决定先打湖广官军。李来亨看准了湖广官军的骄横麻痹,事先派出几百名战士化装成清兵和运粮农民混入官军营垒。二十三日,三部农民军全线出击,潜伏敌营的战士趁势而起,湖广官军乱成一团,提督董学礼、总兵于大海穆生辉、高守贵、金万镒落荒而逃,一直退到彝陵。

势单力孤

重创了湖广官军之后,李来亨、刘体纯、郝摇旗、袁宗第、党守素、塔天宝、马腾云七部农民军乘胜西上,从八月二十五日起强攻清四川总督李国英、提督郑蛟麟固守的巫山县。由于该城形势险要,李国英等人严督官兵负隅顽抗,李来亨等虽采取种种战术,都没有达到破城的目的。李国英又暗中派出士卒切断农民军运粮的饷道,使顿兵坚城之下的五万多名农民军陷入困境。九月初七日,官军四路出城反击,农民军已成强弩之末,在激烈的战斗中牺牲了七千多名战士,被迫全线撤退。从此以后,李来亨等部农民军失去了作战的主动权,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随着清军力量的不断加强,夔东抗清武装面临的形势日趋险恶。康熙二年十月,与农民军联合抗清的王光恩率部投降。他部下有官兵近万名,实力比较强大,驻防在长江南岸的施州卫。王光恩的降清,使官军得以全力进剿长江北岸的农民军。接着,永历朝廷所派总督毛寿登也步王光恩的后尘,投降了清朝。十二月,刘体纯兵败自杀;郝摇旗、袁宗第被俘牺牲。康熙三年初,同李来亨长期并肩作战的大顺军将领马腾云、党守素、塔天宝见大势已去,也背信弃义地率领部下兵员向清朝湖广当局投降。

疾风劲草

疾风知劲草。这时坚持抗清旗帜的只剩下李来亨部农民军了。他们困守在兴山县境的茅麓山区,胜利的信心逐渐渺茫,献身的精神却更加激扬。当时,清军三路直逼兴山,李国英等率领四川兵进至兴山县黄龙山下扎营,陕西官军在提督王一正带领下由房县进迫兴山,湖广方面由靖西将军穆里玛、定西将军图海会同湖广提督董学礼绿旗兵直抵茅麓山下。三路官军兵力将近二十万,把茅麓山区包围得水泄不通。

穆里玛求功心切,既不熟悉地形,又低估了李来亨部的拼命精神,贸然下令所部八旗兵直向山寨进攻。李来亨镇定自若,据险固守,抽调一部分精兵猛然发起反击,把来犯的八旗兵打得滚崖落涧,大败而回。李国英知道硬攻不是办法,在会商时建议“合满汉三省之兵分汛连营,树立木城,挑堑排桩,密匝围之。”所谓排桩又名梅花桩,用周围一尺、长五尺的圆木一半埋人土中,一半直立地面,每根木桩前后左右的距离仅为五寸。

据记载,茅麓山周围一百五十余里,仅埋设排桩一项耗费的人力物力也就可以想见。清军依凭排桩、沟堑,重兵围困达数月之久。农民军寨内的粮食物资越来越困难了。李来亨仍然大义凛然,力图打破清军的封锁。六月十五日和闺六月初九日,他两次亲自率领将士出击,“其来也皆持钩镰大斧,各抬云梯,挨牌,拉堑砍桩,枪炮齐发,势如风雨骤至。”农民军战士“莫不奋臂争呼,拼死力战”…。

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李来亨有限的兵力已经没有可能打破官军的围剿了。相持到八月初,寨内部分将领和士兵忍受不了长期围困造成的苦难,下山投降。八月初五日,李来亨下令烧毁山寨,毅然自杀。

至此,以原大顺军余部为主体的夔东抗清斗争坚持了二十年之久,以失败告终,大陆上公开以恢复明朝为旗帜的武装抗清运动结束了。

人物评价

大江东去浪千叠,三百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英雄李来亨,是一位在战斗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的明末农民起义军出色将领。

李来亨的一生为生存、为尊严、为国家、为人民、为忠义而奔波奋斗。前期跟随李过反抗极为腐朽堕落的明朝统治,后期率领军队与清政权作斗争。

李来亨的军事抗清生涯占据了他大部分领兵岁月,他的一生主要光阴都是在与凶恶的统治阶级作斗争中度过。虽然最后自尽而死,但他抗敌御侮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历史学界对李来亨的情况当今了解得并不多,只知道他是李自成的侄儿李过的养子,在大顺联明抗清后才崭露头角,他带领的军队估计就是李过(李赤心)在南宁地区病死后留下的部众为骨干转战到夔东地区以后扩充起来的。鄂尔泰主编的《八旗通志》《穆理玛传》记载茅麓山战役时,说“李来亨子率四千余贼筑城垛,排列枪炮挨牌拒敌”。李来亨有儿子能领兵作战,没有见到其他史籍记载。虽然历史学界对李来亨的生年和早期情况都不清楚,甚至连他的儿子的名字也难以查考,但李自成祖孙四代在明清之际为反抗明清统治者的暴政而英勇献身的精神令人钦佩不已。

抗清遗址

李来亨率领的大顺军余部于兴山境内坚持抗清活动的过程中,在百羊寨、百城、长坪、茅麓山等地,留下了诸多城池、山寨、古道、桥梁、古井、堰塘等遗存。

百城

位于兴山黄粮镇百城村山巅之上,此城东西两面为陡山绝壁,北部是崇山峻岭,南部地势较缓。百城因相传连绵百座寨城,故而号称百里之城。此城城墙的70%当今保存较好。百城有三道城墙:其中第一道长约40米;第二道长约60米;第三道城墙呈不规则形,周长约200米。

凤凰寨及老寨子

两寨均呈东西方向,构筑于凤凰山之巅,之间相距约400米,寨址狭长。据当地村民介绍称:有人曾于寨中挖出过多枚圆形炮弹。

寨包及相关遗址

此二寨相距约400米,分别筑于黄粮镇界牌垭和胡家湾的山顶。寨包呈长椭圆形,长66.5米,宽27.5米,残高4.5~3.3米,东、南、西面三个寨门均残。寨墙均用人工打制的石条筑成;胡家湾寨子东高西低,平面呈船形,通长71米,宽36.5米,墙高4.7~3.2米。

大顺军兵营遗址

除了上面几处重要的之外,还有燕子寨、张家湾山寨、青龙寨、纱帽山寨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相近相邻,且都构筑于山巅之上,寨墙均使用自然岩石垒筑而成。

兴山境内留有多处李来亨抗清斗争时期遗留下来的交通设施,如古道、桥梁、古栈道、壕沟等;其中有百羊寨至茅麓山,百羊寨至七连坪,百城至公坪,店子垭至水磨溪、红岩、龙池,黄粮至店子垭,教场坝等多条古道。这些古道多用自然石块依山势而建,多分布山腰与沟谷的两侧。现存最长者,长达数公里,如教场坝、茅麓山古道。而联通沟谷两岸的桥梁,尤以纸坊河瓮桥、大桥沟石桥保存完好。

炮台及相关遗址

这些遗址均保存较好,其中,炮台有百羊寨铁炉沟山顶的双炮台和茅麓山的衙门坪炮台;瞭望台位于百羊寨东部600米的天灯包山巅上。

圣帝行宫之碑

位于百羊寨的东端的半山腰,高4.8米,宽近一米,篆额“圣帝行宫碑”,底为长方形碑座,巍峨挺拔,极为醒目。碑文通过农民军信仰关羽的祀奉,以张巡岳飞等历史人物为表率,赞颂忠悬日月的仁人志士,抨击寡廉鲜耻的叛将贰臣,号召人们发扬民族气节,同心协力抗清御侮。碑文中注明了李来亨的籍贯和明永历王朝晋爵为“临国公”的封号,此外,还刻有数十名于史无载的部将姓名、封号等文字。该碑是研究中南地区抗清斗争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百羊寨兵营

此兵营是李来亨大部队驻扎屯田的营地,占地约3万平方米。此寨四面临山,其周围分布有关帝庙、圣帝行宫碑、瞭望台、点灯台、炮台、战壕与栈道、古道、七步半石台阶等多处李来亨驻军遗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